前段时间,法国的巴黎圣母院发生火灾。有人惋惜美好的事物被焚毁,阿西莫多再也找不到自己的家了;也有人嘲讽,表示天理好轮回,当年烧过圆明园的火这次全都还给你。于是,悼念的斥责嘲讽的,没有普世情怀,喜欢把老账新账搅一起;嘲讽的讥讽悼念的,自己家的文物灭失没看到,光心疼别人家的。
不管是悼念者也好,嘲讽者也罢,归根究底都是针对文化的价值观上出了问题,或者是太不自信,盲目的崇外思想,又或者是太自信,出现狭隘的民粹偏向。从我们当下强调的文化自信来说,这两种观念显然都不是正确的、真正的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对自身发展历史、对自身文化禀赋、对自身精神价值的高度肯定,是一个民族对自己非物质财富的自觉传承、主动创新、积极发展。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从基础上来说,文化自信首先是一种自觉,而不是自卑。文化是人骨子里的髓、是人身体里的筋、是人脑子里的脉络。悠悠五千年的岁月长河,地转星移、沧海桑田,给我们留下了无数文化的瑰宝。在变动的版图中,可以看到历史车轮碾过的车辙,秦皇汉武、宋元明清;在记载的书籍中,可以触摸人类奋进留下的痕迹,农民起义、变法维新;在斑驳的文物中,可以了解习俗变迁掉落的灰烬,葡萄美酒、素纱禅衣。这些文化财富是如此的丰盛,以致于我们不可能也不应该视而不见。正确的做法,是正视这些历史、正视这些遗产,自我觉醒、自我认同。要知道,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文化、不能没有灵魂。
从目的上来说,文化自信应当是一种自强,而不是自负。万千世界,一切文明的成果都值得被尊敬、被珍惜、被呵护。虽然中国的文化更加悠久、更加丰富,但是这不足以让我们自己关起门来自我感觉良好,不足以使我们在别国文明受到重创时可以冷言冷语,报复性宣泄情感。相反,正是因为我们有着五千年的大国文化积淀、大国文化素养、大国文化认同,我们应当更加用一种包容和开放的心态去看待别国的文明,更加用一种理解和尊重的理念去结交他国的文化、更加用一种平等和亲密的情感去感受各国的文气。习总书记一直在强调人类共同体这个理念,这其实也涵盖了文化的共同、共通、共融。特别是在别国的文化遗产、历史文明受到创伤时,感同身受的主动关怀、竭尽全力的及时援助,都是在为文化文明的延续贡献力量,为人类共同体的建设添砖加瓦。
以文化人、文以载道。在坚守自身文化阵地的同时,也需要我们走出去、看世界,进一步厚植国家的文化土壤、夯实国民的文化自信,使中国更加从容、更加坚定地大步前行。
(柯岩街道 戴晶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