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汝平
王羲之(303—361,或321—379),字逸少,东晋着名书法家,山东琅琊(今山东临沂)人,后迁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今嵊州市金庭镇)。历官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心摹手追,广采众长,精研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风格平和自然,卓成一家,影响深远。他的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在书法史上,他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为“二王”,有“书圣”之誉。
王羲之出自东晋南北朝着名世家望族琅琊王氏,为保持家族的繁盛和良好门风,这个家族代代传有家规家训。如王羲之的伯曾祖父、官至太保的王祥曾留下遗言:
夫言行可覆,信之至也;推美引过,德之至也;扬名显亲,孝之至也;兄弟怡怡,宗族欣欣,悌之至也;临财莫过乎让:此五者,立身之本。
王祥说,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两者能相互核实,这是诚信的最高境界;把荣誉让给他人,把责任留给自己,这是德行的最高境界;自己修德立名,使父母脸上有光,受人尊敬,这是孝的最高境界;兄弟相处融洽,家族关系和睦,这是悌的最高境界;对待财物,最好的态度莫过于谦让。这五个方面,是人立身处世的根本。
王祥的临终遗言后来成了琅琊王氏家族的家训,这为王氏族人的立身处世指明了方向。2011年6月,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到山东临沂调研,在参观王羲之故居琅邪王氏展厅时,看到了这条王氏家训,他说:“王氏家训很好,很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我们要认真学一学。”可见王氏家训对当今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和谐社会建设仍然具有借鉴和启示作用。王羲之本人及其子孙在修身立业、教育儿孙的过程中也形成了自己的治家理念,这些治家理念以口耳相传的方式代代相传,后来在清代乾隆年间重修《金庭王氏族谱》时形成文字,被写入《金庭王氏族谱》序文之中,它系统完整地反映了王羲之本人及其后代的治家治族的思想观念,这些观念概括起来,约有四点:
一、家国一体,敬宗睦族
上治下治,敬宗睦族。
——摘自《金庭王氏族谱旧序》
《王氏家训》说,国治家治,家国一体;敬畏祖宗,和睦家族。王氏族人认为,国家和家庭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是休戚相关的,国家乱了,家族也很难自保,国家政治清明,家族也往往会受益,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同时,我们还要敬畏祖宗,祖宗是家族的源头,是我们的根。作为子孙,对祖宗应该虔敬。而家族是我们生活其中的环境,他们都和我们是同一祖宗,存在血缘关系,我们理应守望相助,互通有无,应该把家族关系理顺,使族人和睦共处。家族是社会的细胞,一个个家族和睦了,国家也就得到治理了。
二、恪尽职守,毫不懈怠
执事有恪,厥功为懋。
——摘自《金庭王氏族谱旧序》
《王氏家训》说,如果做事恪尽职守,保持敬畏之心,那么其成绩就会很大。王氏家训教导子孙做事要始终保持一颗虔敬之心,切不可粗心大意,敷衍塞责,得过且过,而是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把事做好,取得良好的效果。
三、与人为善,谦退为本
敦厚退让,积善余庆。
——摘自《金庭王氏族谱旧序》
《王氏家训》说,做人品行要忠厚,尽量要与人为善,对人要礼让三分,要融洽相处;要多行善事,积德行善之家,恩泽往往能及于子孙。王氏家训教导子孙要心存忠厚,不要动不动就以小人之心去度君子之腹,要尽量与人为善,与人方便,也是与己方便。对人要礼让三分,人总是将心比心的,你敬人一尺,或许他敬你一丈,人与人之间多理解、多包容、多支持,就能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工作环境。同时,王氏家训也劝导族人要广行善事,国家、社会、个人难免有困顿的时候,这时你若能伸出援手,岂不就是积德行善?你的积德行善不会白费,当你或者你的家族、后代遇到困难,受过你帮助的国家、社会、个人也会伸出援助之手的,这就是积德行善之家,恩泽往往能及于子孙的道理。
四、严肃家法,犯法必治
我族素称仁厚之乡、礼仪之族,倘有不肖子孙犯奸作盗,败坏彝伦,玷辱宗风者,家长会众开祠重惩;若其怙终不悛,会同十(什)递送官,尽法重处,削去谱传,不许复入。
——摘自《金庭王氏族谱·凡例》
《王氏家训》说,我们家族生活于仁厚之乡,又一向以知礼明理着称,倘若有不肖子孙作奸犯科、败坏伦理道德,辱没宗族风尚的,由族长集合族人在祠堂里对其施以重罚。如果还不知悔改,就会同邻里将其押送官府,按照律法从重处理,并删去他的谱牒传记,不许他再入族谱。王氏家族严肃家法、犯治必治的家规是对王氏族人立身行事的规范,对减少甚至杜绝族中作奸犯科现象起到了良好作用。须知人在家族中生活,个人也代表着家族,一个人作奸犯科,也使家族蒙羞。因此,王氏家族严肃家法的治家理念也是有其合理性的。
王羲之家族从西晋的王祥开始就强调孝义传世,因此王氏家训贯穿着浓厚的忠孝礼义思想。孝义是外壳,仁爱是内核,具有深厚的文化积淀和深邃的思想光辉,对当今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和谐社会建设仍然是一笔不可多得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