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摘编(2018年第7期)
当前位置:

学习摘编(2018年第7期)

发布日期:[2018-06-15]来源: 浏览:

(供中心组、周一夜学参考)

 

7

2018

 

学习摘编

 
 
 


1、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

2、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3、人民日报评论员:习近平总书记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讲话(一论—四论)

4、习近平: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引领科技发展方向 抢占先机迎难而上建设世界科技强国

5、人民日报评论员: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两院院士大会重要讲话(一论—四论)

6、车俊在全省对外开放大会上强调

坚持“一带一路”统领 全面推进开放强省

 
 
 


中共绍兴市柯桥区委宣传部编印

0一八年六月


 

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

审议《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和《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会议

 

新华社北京531日电 中共中央政治局531日召开会议,审议《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和《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会议。

会议指出,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党和国家事业全局、顺应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三农工作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

会议认为,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细化实化工作重点和政策措施,部署若干重大工程、重大计划、重大行动,形成了今后5年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的政策框架。要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落实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加快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会议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提高思想认识,真正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摆在优先位置,把党管农村工作的要求落到实处,把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要求落到实处。各地区各部门要树立城乡融合、一体设计、多规合一理念,抓紧编制乡村振兴地方规划和专项规划或方案,做到乡村振兴事事有规可循、层层有人负责。要针对不同类型地区采取不同办法,做到顺应村情民意,既要政府、社会、市场协同发力,又要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目标任务要符合实际,保障措施要可行有力。要科学规划、注重质量、稳步推进,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让广大农民在乡村振兴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会议认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攻坚工作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对打赢脱贫攻坚战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采取了一系列超常规的举措,构筑了全党全社会扶贫的强大合力。各地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全面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谱写了人类反贫困史上的辉煌篇章,为全球减贫事业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会议指出,党的十九大把脱贫攻坚战作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打赢的三大攻坚战之一,作出全面部署。未来3年,还有3000万左右农村贫困人口需要脱贫。我们必须清醒认识打赢脱贫攻坚战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再接再厉、精准施策,以更有力的行动、更扎实的工作,集中力量攻克贫困的难中之难、坚中之坚,确保坚决打赢脱贫这场对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攻坚战。

会议强调,要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坚持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坚持大扶贫工作格局,坚持脱贫攻坚目标和现行扶贫标准,聚焦深度贫困地区和特殊贫困群体,突出问题导向,优化政策供给,下足绣花功夫,着力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着力夯实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基础,着力加强扶贫领域作风建设,切实提高贫困人口获得感,确保到2020年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好基础。

会议强调,要集中力量支持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着力改善深度贫困地区发展条件,着力解决深度贫困地区群众特殊困难,着力加大深度贫困地区政策倾斜力度。要强化到村到户到人的精准帮扶举措,加大产业扶贫力度,全力推进就业扶贫,深入推动易地扶贫搬迁,加强生态扶贫,着力实施教育脱贫攻坚行动,深入实施健康扶贫工程,加快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强化综合保障性扶贫,开展贫困残疾人脱贫行动,开展扶贫扶志行动,树立脱贫光荣导向,弘扬自尊、自爱、自强精神,提高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

会议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打赢脱贫攻坚战作为重大政治任务,进一步落实脱贫攻坚责任制。要完善脱贫攻坚考核监督评估机制,提高考核评估质量和水平,切实解决基层疲于迎评迎检问题。要保持贫困县党政正职稳定,加强对脱贫一线干部的关爱激励。要开展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集中力量解决扶贫领域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突出问题,坚决依纪依法惩治贪污挪用、截留私分、虚报冒领、强占掠夺等行为。要深入宣传脱贫攻坚典型经验,宣传脱贫攻坚取得的成就。

会议还研究了其他事项。

 

(摘自:20180601日《 人民日报》01版)


 

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201854日)

习近平

 

同志们:

今天,我们怀着十分崇敬的心情,在这里隆重集会,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缅怀马克思的伟大人格和历史功绩,重温马克思的崇高精神和光辉思想。

马克思是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革命导师,是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创始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缔造者和国际共产主义的开创者,是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思想家。两个世纪过去了,人类社会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但马克思的名字依然在世界各地受到人们的尊敬,马克思的学说依然闪烁着耀眼的真理光芒!

181855日,马克思诞生在德国特里尔城的一个律师家庭。早在中学时代,他就树立了为人类幸福而工作的志向。大学时代,马克思广泛钻研哲学、历史学、法学等知识,探寻人类社会发展的奥秘。在《莱茵报》工作期间,马克思犀利抨击普鲁士政府的专制统治,维护人民权利。1843年移居巴黎后,马克思积极参与工人运动,在革命实践和理论探索的结合中完成了从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到共产主义的转变。1845年,马克思、恩格斯合作撰写了《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次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合作撰写了《共产党宣言》,一经问世就震动了世界。恩格斯说,《共产党宣言》是全部社会主义文献中传播最广和最具有国际性的着作,是从西伯利亚到加利福尼亚的千百万工人公认的共同纲领

1848年,席卷欧洲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爆发,马克思积极投入并指导这场革命斗争。革命失败后,马克思深刻总结革命教训,力求通过系统研究政治经济学,揭示资本主义的本质和规律。1867年问世的《资本论》是马克思主义最厚重、最丰富的着作,被誉为工人阶级的圣经。晚年,马克思依然密切关注世界发展新趋势和工人运动新情况,努力从更宏大的视野思考人类社会发展问题。

——马克思的一生,是胸怀崇高理想、为人类解放不懈奋斗的一生。1835年,17岁的马克思在他的高中毕业作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这样写道: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而工作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作出的牺牲;那时我们所享受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悄然无声地存在下去,但是它会永远发挥作用,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马克思一生饱尝颠沛流离的艰辛、贫病交加的煎熬,但他初心不改、矢志不渝,为人类解放的崇高理想而不懈奋斗,成就了伟大人生。

——马克思的一生,是不畏艰难险阻、为追求真理而勇攀思想高峰的一生。马克思曾经写道: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马克思为创立科学理论体系,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最终达到了光辉的顶点。他博览群书、广泛涉猎,不仅深入了解和研究哲学社会科学各个学科知识,而且深入了解和研究各种自然科学知识,努力从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中汲取养料。马克思毕生忘我工作,经常每天工作16个小时。马克思在给友人的信中谈到,为了《资本论》的写作,我一直在坟墓的边缘徘徊。因此,我不得不利用我还能工作的每时每刻来完成我的着作。即使在多病的晚年,马克思仍然不断迈向新的科学领域和目标,写下了数量庞大的历史学、人类学、数学等学科笔记。正如恩格斯所说: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而且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浅尝辄止。

——马克思的一生,是为推翻旧世界、建立新世界而不息战斗的一生。恩格斯说,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斗争是他的生命要素。很少有人像他那样满腔热情、坚韧不拔和卓有成效地进行斗争。马克思毕生的使命就是为人民解放而奋斗。为了改变人民受剥削、受压迫的命运,马克思义无反顾投身轰轰烈烈的工人运动,始终站在革命斗争最前沿。他领导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共产主义者同盟,领导了世界上第一个国际工人组织——国际工人协会,热情支持世界上第一次工人阶级夺取政权的革命——巴黎公社革命,满腔热情、百折不挠推动各国工人运动发展。

马克思是顶天立地的伟人,也是有血有肉的常人。他热爱生活,真诚朴实,重情重义。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友谊长达40年。正如列宁所说:古老传说中有各种非常动人的友谊故事,但马克思、恩格斯的友谊超过了古人关于人类友谊的一切最动人的传说。马克思无私资助革命事业,即使在自己生活极度困难的情况下仍然尽最大努力帮助革命战友。马克思和妻子燕妮患难与共,谱写了理想和爱情的命运交响曲。

同志们!

马克思给我们留下的最有价值、最具影响力的精神财富,就是以他名字命名的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这一理论犹如壮丽的日出,照亮了人类探索历史规律和寻求自身解放的道路。

马克思有一句名言: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马克思主义主要由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大组成部分构成。这三大组成部分分别来源于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然而,最终升华为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原因,是马克思对所处的时代和世界的深入考察,是马克思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马克思说:共产党人的理论原理,决不是以这个或那个世界改革家所发明或发现的思想、原则为根据的。”“这些原理不过是现存的阶级斗争、我们眼前的历史运动的真实关系的一般表述。

只有在整个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才能透视出历史运动的本质和时代发展的方向。马克思的科学研究,就像列宁所说的那样,凡是人类社会所创造的一切,他都有批判地重新加以探讨,任何一点也没有忽略过去。凡是人类思想所建树的一切,他都放在工人运动中检验过,重新加以探讨,加以批判,从而得出了那些被资产阶级狭隘性所限制或被资产阶级偏见束缚住的人所不能得出的结论。马克思的思想理论源于那个时代又超越了那个时代,既是那个时代精神的精华又是整个人类精神的精华。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在马克思提出科学社会主义之前,空想社会主义者早已存在,他们怀着悲天悯人的情感,对理想社会有很多美好的设想,但由于没有揭示社会发展规律,没有找到实现理想的有效途径,因而也就难以真正对社会发展发生作用。马克思创建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运行的特殊规律,为人类指明了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的途径,为人民指明了实现自由和解放的道路。

——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第一次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归根到底就是一句话,为人类求解放。在马克思之前,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理论都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马克思主义第一次站在人民的立场探求人类自由解放的道路,以科学的理论为最终建立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平等、人人自由的理想社会指明了方向。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具有跨越国度、跨越时代的影响力,就是因为它植根人民之中,指明了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的人间正道。

——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理论,指引着人民改造世界的行动。马克思说,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实践的观点、生活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着特征。马克思主义不是书斋里的学问,而是为了改变人民历史命运而创立的,是在人民求解放的实践中形成的,也是在人民求解放的实践中丰富和发展的,为人民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

——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始终站在时代前沿。马克思一再告诫人们,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教条,而是行动指南,必须随着实践的变化而发展。一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就是马克思、恩格斯以及他们的后继者们不断根据时代、实践、认识发展而发展的历史,是不断吸收人类历史上一切优秀思想文化成果丰富自己的历史。因此,马克思主义能够永葆其美妙之青春,不断探索时代发展提出的新课题、回应人类社会面临的新挑战。

同志们!

《共产党宣言》发表170年来,马克思主义在世界上得到广泛传播。在人类思想史上,没有一种思想理论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人类产生了如此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在马克思亲自领导下,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第一国际等国际工人组织相继创立和发展,在不同时期指导和推动了国际工人运动的联合和斗争。在马克思主义影响下,马克思主义政党在世界范围内如雨后春笋般建立和发展起来,人民第一次成为自己命运的主人,成为实现自身解放和全人类解放的根本政治力量。

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取得胜利,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现实,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世界格局。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一大批社会主义国家诞生,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极大壮大了世界社会主义力量。尽管世界社会主义在发展中也会出现曲折,但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没有改变,也不会改变。

马克思、恩格斯积极支持被压迫民族和人民的解放斗争。进入20世纪后,以列宁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者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指导和支持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民族解放运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一大批获得独立和解放的民族国家建立起来,彻底瓦解了帝国主义的殖民体系,世界各民族平等交往、共同发展展现出光明前景。

今天,马克思主义极大推进了人类文明进程,至今依然是具有重大国际影响的思想体系和话语体系,马克思至今依然被公认为千年第一思想家

同志们!

马克思主义不仅深刻改变了世界,也深刻改变了中国。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凭着坚船利炮野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中华民族陷入内忧外患的悲惨境地。

帝国主义的野蛮侵略和中国人民的深重苦难引起了马克思高度关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马克思撰写了十几篇关于中国的通讯,向世界揭露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真相,为中国人民伸张正义。马克思、恩格斯高度肯定中华文明对人类文明进步的贡献,科学预见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出现,甚至为他们心中的新中国取了靓丽的名字——“中华共和国

近代以后,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就成为中国人民的历史任务。在旧式的农民战争走到尽头,不触动封建根基的自强运动和改良主义屡屡碰壁,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革命和西方资本主义的其他种种方案纷纷破产的情况下,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给苦苦探寻救亡图存出路的中国人民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全新选择。

在这个历史大潮中,一个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一个勇担民族复兴历史大任、一个必将带领中国人民创造人间奇迹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

中国共产党诞生后,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团结带领人民经过长期奋斗,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建立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进行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艰辛探索,实现了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的伟大飞跃。这一伟大飞跃以铁一般的事实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改革开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团结带领人民进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伟大实践,使中国大踏步赶上了时代,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这一伟大飞跃以铁一般的事实证明,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新时代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全方位、开创性历史成就,发生深层次、根本性历史变革,中华民族迎来了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这一伟大飞跃以铁一般的事实证明,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的命运早已同中国共产党的命运、中国人民的命运、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连在一起,它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在中国得到了充分检验,它的人民性和实践性在中国得到了充分贯彻,它的开放性和时代性在中国得到了充分彰显!

实践还证明,马克思主义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使中国这个古老的东方大国创造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发展奇迹。历史和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是完全正确的,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是完全正确的,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完全正确的!

可以告慰马克思的是,马克思主义指引中国成功走上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康庄大道,中国共产党人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忠诚信奉者、坚定实践者,正在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而执着努力!

同志们!

恩格斯说过: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也同样一刻不能没有理论思维。马克思主义始终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是我们认识世界、把握规律、追求真理、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博大精深、常学常新。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仍然要学习马克思,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不断从中汲取科学智慧和理论力量,在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更有定力、更有自信、更有智慧地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确保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巨轮始终沿着正确航向破浪前行。

——学习马克思,就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思想。马克思科学揭示了人类社会最终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然趋势。马克思、恩格斯坚信,未来社会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马克思坚信历史潮流奔腾向前,只要人民成为自己的主人、社会的主人、人类社会发展的主人,共产主义理想就一定能够在不断改变现存状况的现实运动中一步一步实现。马克思主义奠定了共产党人坚定理想信念的理论基础。我们要全面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深刻认识实现共产主义是由一个一个阶段性目标逐步达成的历史过程,把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统一起来、同我们正在做的事情统一起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守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像马克思那样,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

——学习马克思,就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坚守人民立场的思想。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马克思说,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让人民获得解放是马克思毕生的追求。我们要始终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立场,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根本使命,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贯彻群众路线,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凝聚起众志成城的磅礴力量,团结带领人民共同创造历史伟业。这是尊重历史规律的必然选择,是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自觉担当。

——学习马克思,就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思想。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生产力是全部社会生活的物质前提,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经济基础。生产力是推动社会进步最活跃、最革命的要素。人们所达到的生产力的总和决定着社会状况。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支配着整个社会发展进程。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共产党人接力探索、着力解决的重大问题。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不到70年的时间内,我们党带领人民坚定不移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走完了西方几百年的发展历程,推动我国快速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们要勇于全面深化改革,自觉通过调整生产关系激发社会生产力发展活力,自觉通过完善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发展要求,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符合规律地向前发展。

——学习马克思,就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民主的思想。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工人阶级一旦取得统治权,就不能继续运用旧的国家机器来进行管理,必须以新的真正民主的国家政权来代替。国家机关必须由社会主人变为社会公仆,接受人民监督。我们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在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中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不断加强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保障,加快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充分调动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更加切实、更有成效地实施人民民主。

——学习马克思,就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文化建设的思想。马克思认为,在不同的经济和社会环境中,人们生产不同的思想和文化,思想文化建设虽然决定于经济基础,但又对经济基础发生反作用。先进的思想文化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反之,落后的、错误的观念如果不破除,就会成为社会发展进步的桎梏。理论自觉、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进步的力量;价值先进、思想解放,是一个社会活力的来源。国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我们要立足中国,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平、文明素养,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学习马克思,就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建设的思想。马克思、恩格斯设想,在未来社会中,生产将以所有的人富裕为目的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恩格斯结合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哥达纲领批判》、《资本论》等着作中提出的一系列主张,阐明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社会应该给所有的人提供健康而有益的工作,给所有的人提供充裕的物质生活和闲暇时间,给所有的人提供真正的充分的自由。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我们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在更高水平上实现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

——学习马克思,就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马克思认为,人靠自然界生活,自然不仅给人类提供了生活资料来源,如肥沃的土地、鱼产丰富的江河湖海等,而且给人类提供了生产资料来源。自然物构成人类生存的自然条件,人类在同自然的互动中生产、生活、发展,人类善待自然,自然也会馈赠人类,但如果说人靠科学和创造性天才征服了自然力,那么自然力也对人进行报复。自然是生命之母,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我们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牢固树立和切实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动员全社会力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共建美丽中国,让人民群众在绿水青山中共享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学习马克思,就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历史的思想。马克思、恩格斯说: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马克思、恩格斯当年的这个预言,现在已经成为现实,历史和现实日益证明这个预言的科学价值。今天,人类交往的世界性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深入、更广泛,各国相互联系和彼此依存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频繁、更紧密。一体化的世界就在那儿,谁拒绝这个世界,这个世界也会拒绝他。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我们要站在世界历史的高度审视当今世界发展趋势和面临的重大问题,坚持和平发展道路,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不断拓展同世界各国的合作,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在更多领域、更高层面上实现合作共赢、共同发展,不依附别人、更不掠夺别人,同各国人民一道努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把世界建设得更加美好。

——学习马克思,就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思想。马克思认为,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所经历的各个发展阶段上,共产党人始终代表整个运动的利益他们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而是要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为建设共产主义社会而奋斗。共产党要在全世界面前树立起可供人们用来衡量党的运动水平的里程碑。始终同人民在一起,为人民利益而奋斗,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同其他政党的根本区别。我们要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持之以恒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坚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做到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永远保持共产党人政治本色,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同志们!

中国共产党是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政党,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理想信念的灵魂。1938年,毛泽东同志指出:如果我们党有一百个至二百个系统地而不是零碎地、实际地而不是空洞地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同志,就会大大地提高我们党的战斗力量。

回顾党的奋斗历程可以发现,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历经艰难困苦而不断发展壮大,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我们党始终重视思想建党、理论强党,使全党始终保持统一的思想、坚定的意志、协调的行动、强大的战斗力。

当前,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矛盾风险挑战之多、治国理政考验之大都是前所未有的。我们要赢得优势、赢得主动、赢得未来,必须不断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运用科学理论指导我们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化解重大矛盾、解决重大问题的能力,以更宽广的视野、更长远的眼光来思考把握未来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不断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共产主义理想。

从《共产党宣言》发表到今天,170年过去了,人类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马克思主义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来说仍然是完全正确的。我们要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自然性、历史性及其相关规律,关于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的规律,关于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等原理,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群众观、阶级观、发展观、矛盾观,真正把马克思主义这个看家本领学精悟透用好。

全党同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更加自觉、更加刻苦地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学习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学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要深入学、持久学、刻苦学,带着问题学、联系实际学,更好把科学思想理论转化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物质力量。共产党人要把读马克思主义经典、悟马克思主义原理当作一种生活习惯、当作一种精神追求,用经典涵养正气、淬炼思想、升华境界、指导实践。

对待科学的理论必须有科学的态度。恩格斯深刻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恩格斯还指出,我们的理论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同时,科学社会主义也绝不是一成不变的教条。我说过,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社会主义并没有定于一尊、一成不变的套路,只有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本国具体实际、历史文化传统、时代要求紧密结合起来,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才能把蓝图变为美好现实。

理论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创新,推动马克思主义不断发展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神圣职责。我们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解读时代、引领时代,用鲜活丰富的当代中国实践来推动马克思主义发展,用宽广视野吸收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坚持在改革中守正出新、不断超越自己,在开放中博采众长、不断完善自己,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新境界!

同志们!

今天,我们纪念马克思,是为了向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致敬,也是为了宣示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的坚定信念。

恩格斯说:只要进一步发挥我们的唯物主义论点,并且把它应用于现时代,一个强大的、一切时代中最强大的革命远景就会立即展现在我们面前。前进道路上,我们要继续高扬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让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人类社会美好前景不断在中国大地上生动展现出来!

 

(摘自:20180505日《 人民日报》02版)

 

 

 

 

 


 

人民日报评论员:马克思的学说依然闪烁着耀眼的真理光芒

——一论习近平总书记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讲话

 

马克思的伟大人格和历史功绩永垂史册,马克思的崇高精神和光辉思想震古烁今。

“马克思主义极大推进了人类文明进程,至今依然是具有重大国际影响的思想体系和话语体系,马克思至今依然被公认为‘千年第一思想家’。”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情缅怀马克思伟大光辉的一生,深刻阐释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丰富内涵及其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总结我们党带领人民创造性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壮阔历程和丰硕成果,提出了新时代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高屋建瓴,视野宏大,思想深刻,内容丰富,是一篇光辉的马克思主义纲领性文献,鼓舞着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人学精悟透用好马克思主义看家本领、更好担负民族复兴历史使命。

200年前,当马克思出生在德国特里尔城的时候,谁也不会想到,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思想将如壮丽的日出,照亮人类探索历史规律和寻求自身解放的道路。作为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革命导师、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创始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缔造者和国际共产主义的开创者、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思想家,马克思的一生,是胸怀崇高理想、为人类解放不懈奋斗的一生,是不畏艰难险阻、为追求真理而勇攀思想高峰的一生,是为推翻旧世界、建立新世界而不息战斗的一生。马克思的思想理论,源于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又超越了那个时代,既是那个时代精神的精华又是整个人类精神的精华。我们完全可以说,马克思是顶天立地的伟人。

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给我们留下的最有价值、最具影响力的精神财富,它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第一次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为人民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一个伟大事件,没有一种思想理论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人类产生了如此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习近平总书记从科学的理论、人民的理论、实践的理论、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等四个方面,深刻总结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属性、理论品质、实践意义和时代价值,为我们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在人类社会思想史上、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宝贵贡献和重大影响提供了根本遵循。

两个世纪过去了,人类社会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但马克思的名字依然在世界各地受到人们的尊敬,马克思的学说依然闪烁着耀眼的真理光芒。究其原因,正在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教条,而是行动指南,始终站在时代前沿,随着实践的变化而发展。一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就是马克思、恩格斯以及他们的后继者们不断根据时代、实践、认识发展而发展的历史,是不断吸收人类历史上一切优秀思想文化成果丰富自己的历史。社会主义并没有定于一尊、一成不变的套路,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本国具体实际、历史文化传统、时代要求紧密结合起来,马克思主义必将永葆其美妙之青春,不断探索时代发展提出的新课题、回应人类社会面临的新挑战。

历史和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的命运早已同中国共产党的命运、中国人民的命运、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连在一起。今天我们纪念马克思,就要学习马克思,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不断从中汲取科学智慧和理论力量,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更有定力、更有自信、更有智慧地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而执着努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摘自:20180506日《 人民日报》01版)


 

人民日报评论员:马克思主义指引中国成功走上康庄大道

——二论习近平总书记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讲话

 

“马克思主义不仅深刻改变了世界,也深刻改变了中国”“马克思主义指引中国成功走上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康庄大道”,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出发,系统论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产生的伟大飞跃,深刻阐述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立党立国根本指导思想的长远指导意义。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就要自觉成为马克思主义的忠诚信奉者、坚定实践者,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而执着努力。

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凭着坚船利炮野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在几千年历史进程中创造了灿烂文明的中华民族陷入内忧外患的悲惨境地。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成为中国人民的历史任务。旧式的农民战争走到尽头,不触动封建根基的自强运动和改良主义屡屡碰壁,其他种种方案纷纷破产……是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给苦苦探寻救亡图存出路的中国人民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全新选择。在这个历史大潮中,一个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一个勇担民族复兴历史大任、一个必将带领中国人民创造人间奇迹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这一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深刻改变了近代以后中华民族发展的方向和进程,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深刻改变了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格局。

在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华民族实现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的伟大飞跃,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华民族实现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证明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人民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全方位、开创性历史成就,发生深层次、根本性历史变革,中华民族迎来了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证明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指引下,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的命运早已同中国共产党的命运、中国人民的命运、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连在一起,它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在中国得到了充分检验,它的人民性和实践性在中国得到了充分贯彻,它的开放性和时代性在中国得到了充分彰显。马克思主义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使中国这个古老的东方大国创造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发展奇迹。实践证明,历史和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是完全正确的,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是完全正确的,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完全正确的。

马克思生活的时代,正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马克思向世界揭露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真相,为中国人民伸张正义。马克思、恩格斯高度肯定中华文明对人类文明进步的贡献,科学预见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出现。今天,可以告慰马克思的是,马克思主义指引中国成功走上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康庄大道,而新时代中国的繁荣发展,将让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人类社会美好前景不断在中国大地上生动展现出来。

 

(摘自:20180507日《 人民日报》01版)


 

人民日报评论员:不断汲取马克思主义的

科学智慧和理论力量

——三论习近平总书记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讲话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一刻也离不开马克思主义这一强大思想武器。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仍然要学习马克思,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不断从中汲取科学智慧和理论力量。”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全党同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更加自觉、更加刻苦地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学习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学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要深入学、持久学、刻苦学,带着问题学、联系实际学,更好把科学思想理论转化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物质力量。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我们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进一步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提供了方法和指南。

中国共产党是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政党,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理想信念的灵魂。历史与实践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虽历经艰难困苦而不断发展壮大,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始终重视思想建党、理论强党。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要把读马克思主义经典、悟马克思主义原理当作一种生活习惯、精神追求,用经典涵养正气、淬炼思想、升华境界、指导实践。

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博大精深、常学常新。新时代我们学习马克思,要像习近平总书记所要求的,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思想、关于坚守人民立场的思想、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思想、关于人民民主的思想、关于文化建设的思想、关于社会建设的思想、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关于世界历史的思想、关于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思想。坚持系统地而不是零碎地、实际地而不是空洞地学,以更宽广的视野、更长远的眼光来思考把握未来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我们就一定能更有定力、更有自信、更有智慧地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确保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巨轮始终沿着正确航向破浪前行。

实践的观点、生活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着特征。只有坚持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原原本本学,熟读精思、学深悟透,才能熟练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问题是事物矛盾的表现形式,只有不断强化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聚焦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全局性战略问题、人民群众关心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深入分析现实问题,我们才能为解决问题提供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

“中国共产党人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不断汲取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智慧和理论力量,不断提高全党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当代中国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水平,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我们将谱写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

 

(摘自:20180508日《 人民日报》01版)

 


 

人民日报评论员: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新境界

——四论习近平总书记纪念马克思诞辰二百周年大会讲话

 

理论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创新,推动马克思主义不断发展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神圣职责。

“我们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解读时代、引领时代,用鲜活丰富的当代中国实践来推动马克思主义发展”“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阐明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态度,为新时代背景下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提供了清晰指引,为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注入了巨大动力。

马克思主义始终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历经艰难困苦而不断发展壮大,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我们党始终重视思想建党、理论强党;中国这个古老的东方大国之所以能创造出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发展奇迹,正是由于马克思主义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当前,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矛盾风险挑战之多、治国理政考验之大前所未有。要赢得优势、赢得主动、赢得未来,必须不断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运用科学理论指导我们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化解重大矛盾、解决重大问题的能力,以更宽广的视野、更长远的眼光来思考把握未来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不断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共产主义理想。

对待科学的理论必须有科学的态度。“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社会主义并没有定于一尊、一成不变的套路,只有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本国具体实际、历史文化传统、时代要求紧密结合起来,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才能把蓝图变为美好现实。

新形势下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像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那样,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自然性、历史性及其相关规律,关于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的规律,关于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等原理,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群众观、阶级观、发展观、矛盾观,真正把马克思主义这个看家本领学精悟透用好。

马克思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开辟了通向真理的道路。一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就是马克思、恩格斯以及他们的后继者们不断根据时代、实践、认识发展而发展的历史,是不断吸收人类历史上一切优秀思想文化成果丰富自己的历史。只要我们坚持用宽广视野吸收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坚持在改革中守正出新、不断超越自己,在开放中博采众长、不断完善自己,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就一定能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新境界,续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篇章。

 

(摘自:20180509日《 人民日报 》01版)


 

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开幕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

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引领科技发展方向 
抢占先机迎难而上建设世界科技强国

李克强王沪宁韩正出席

 

新华社北京528日电 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28日上午在人民大会堂隆重开幕。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中国要强盛、要复兴,就一定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形势逼人,挑战逼人,使命逼人。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握大势、抢占先机,直面问题、迎难而上,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引领科技发展方向,肩负起历史赋予的重任,勇做新时代科技创新的排头兵,努力建设世界科技强国。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王沪宁,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韩正出席会议。

习近平在讲话中首先表示,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是党的十九大后我国科技界召开的一次盛会。习近平代表党中央向大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全国广大科技工作者致以诚挚的问候。

习近平强调,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总结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实践,观察大势,谋划全局,深化改革,全面发力,坚持党对科技事业的领导、坚持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奋斗目标、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坚持以深化改革激发创新活力、坚持创新驱动实质是人才驱动、坚持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我国科技事业密集发力、加速跨越,实现了历史性、整体性、格局性重大变化,重大创新成果竞相涌现,一些前沿方向开始进入并行、领跑阶段,科技实力正处于从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点的突破向系统能力提升的重要时期。

习近平指出,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的时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科学技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国家前途命运,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人民生活福祉。

习近平强调,要充分认识创新是第一动力,提供高质量科技供给,着力支撑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要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支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显着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要把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融合发展的契机,以信息化、智能化为杠杆培育新动能,优先培育和大力发展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推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动制造业产业模式和企业形态根本性转变,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

习近平指出,要矢志不移自主创新,坚定创新信心,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只有自信的国家和民族,才能在通往未来的道路上行稳致远。树高叶茂,系于根深。自力更生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奋斗基点,自主创新是我们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必由之路。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有强烈的创新信心和决心,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勇于攻坚克难、追求卓越、赢得胜利,积极抢占科技竞争和未来发展制高点。要以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为突破口,敢于走前人没走过的路,努力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把创新主动权、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要强化战略导向和目标引导,强化科技创新体系能力,加快构筑支撑高端引领的先发优势,加强对关系根本和全局的科学问题的研究部署,在关键领域、卡脖子的地方下大功夫,集合精锐力量,作出战略性安排,尽早取得突破。要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科技创新的落脚点,把惠民、利民、富民、改善民生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方向。

习近平强调,要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提升创新体系效能,着力激发创新活力。创新决胜未来,改革关乎国运。科技领域是最需要不断改革的领域。科技体制改革要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闯难关,破除一切制约科技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要坚持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以问题为导向,以需求为牵引,在实践载体、制度安排、政策保障、环境营造上下功夫,在创新主体、创新基础、创新资源、创新环境等方面持续用力,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要优化和强化技术创新体系顶层设计,明确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创新主体在创新链不同环节的功能定位,激发各类主体创新激情和活力。要加快转变政府科技管理职能,发挥好组织优势。要着力改革和创新科研经费使用和管理方式,改革科技评价制度,正确评价科技创新成果的科学价值、技术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把人的创造性活动从不合理的经费管理、人才评价等体制中解放出来。

习近平指出,要深度参与全球科技治理,贡献中国智慧,着力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自主创新是开放环境下的创新,绝不能关起门来搞,而是要聚四海之气、借八方之力。要深化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在更高起点上推进自主创新,主动布局和积极利用国际创新资源,努力构建合作共赢的伙伴关系,共同应对未来发展、粮食安全、能源安全、人类健康、气候变化等人类共同挑战,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惠及其他更多国家和人民,推动全球范围平衡发展。要坚持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科技创新,积极主动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提高国家科技计划对外开放水平,积极参与和主导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工程,鼓励我国科学家发起和组织国际科技合作计划。

习近平强调,要牢固确立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全面聚集人才,着力夯实创新发展人才基础。要创新人才评价机制,建立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形成并实施有利于科技人才潜心研究和创新的评价制度。要完善科技奖励制度,让优秀科技创新人才得到合理回报,释放各类人才创新活力。要通过改革,改变片面将论文、专利、资金数量作为人才评价标准的做法,不能让繁文缛节把科学家的手脚捆死了,不能让无穷的报表和审批把科学家的精力耽误了。要营造良好创新环境,加快形成有利于人才成长的培养机制、有利于人尽其才的使用机制、有利于竞相成长各展其能的激励机制、有利于各类人才脱颖而出的竞争机制,培植好人才成长的沃土,让人才根系更加发达,形成天下英才聚神州、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创新局面。

习近平指出,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要继续发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作用,同全国科技力量一道,把握好世界科技发展大势,围绕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敏锐抓住科技革命方向,大力推动科技跨越发展,勇攀科技高峰。要继续发挥院士群体的智力优势,开展前瞻性、针对性、储备性战略研究,提高综合研判和战略谋划能力,提出专业化、建设性、切实管用的意见和建议,为推进党和国家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

习近平强调,两院院士是国家的财富、人民的骄傲、民族的光荣。党和人民对广大院士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广大院士弘扬科学报国的光荣传统,追求真理、勇攀高峰的科学精神,勇于创新、严谨求实的学术风气,把个人理想自觉融入国家发展伟业,在科学前沿孜孜求索,在重大科技领域不断取得突破。各级党委和政府对院士们要政治上关怀、工作上支持、生活上关心。要做好退休院士工作,鼓励他们继续发挥作用。

习近平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科技创新事业不断前进的根本政治保证。要坚持和加强党对科技事业的领导,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万众一心为实现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目标而努力奋斗。各级党委和政府、各部门各单位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对科技事业的部署上来,切实抓好落实工作。各级领导干部要提高科学素养,不断增强领导和推动科技创新的本领。要尊重科研规律,尊重科研管理规律,尊重科研人员意见,为科技工作者创造良好环境,服务好科技创新。

习近平强调,青年是祖国的前途、民族的希望、创新的未来。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放手使用优秀青年人才,为青年人才成才铺路搭桥,让他们成为有思想、有情怀、有责任、有担当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当科学家是无数中国孩子的梦想,我们要让科技工作成为富有吸引力的工作、成为孩子们尊崇向往的职业,给孩子们的梦想插上科技的翅膀,让未来祖国的科技天地群英荟萃,让未来科学的浩瀚星空群星闪耀。

部分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全国政协、中央军委有关领导同志出席会议。

大会由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主持。中国工程院院长周济致开幕词。

1300多位两院院士,百名科学家、百名基层科技工作者代表,中央和国家机关及军队有关方面负责同志,在京有关科研机构的科技人员和高等院校师生代表等出席大会。

 

(摘自:20180529日《 人民日报》01版)

 


 

人民日报评论员:深刻把握科技创新与发展大势

——一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两院院士大会重要讲话

 

科技创新大潮澎湃,千帆竞发勇进者胜。

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战略全局,高度概括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科技事业的历史性变革与成就,准确把握科技创新与发展大势,深刻分析我国科技发展面临的形势与任务,对实现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目标作出了重点部署、提出了明确要求。这一重要讲话对于鼓舞广大科技工作者勇做新时代科技创新排头兵,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为实现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目标而努力奋斗,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化学、材料、物理等学科跻身世界前列,超级计算机连续10次蝉联世界之冠,复兴号高速列车迈出从追赶到领跑的关键一步……这些年来,我国科技事业密集发力、加速跨越,实现了历史性、整体性、格局性重大变化,重大创新成果竞相涌现,一些前沿方向开始进入并行、领跑阶段,科技实力正处于从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点的突破向系统能力提升的重要时期。这是党中央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全国科技界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的结果。

“察势者明,趋势者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科技事业之所以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关键就在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观察大势,谋划全局,深化改革,全面发力,坚持党对科技事业的领导,为我国科技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强政治保证;坚持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奋斗目标,在更高层次、更大范围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努力实现优势领域、关键技术重大突破;坚持以深化改革激发创新活力,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坚持创新驱动实质是人才驱动,大力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全球视野和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坚持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使我国成为全球创新版图中日益重要的一极。

从世界科技发展大势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科学技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国家前途命运,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人民生活福祉。当前,我国科技领域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特别是同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相比,我国科技在视野格局、创新能力、资源配置、体制政策等方面存在诸多不适应的地方。现在,我们迎来了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同我国转变发展方式的历史性交汇期,既面临着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又面临着差距拉大的严峻挑战。形势逼人,挑战逼人,使命逼人。广大科技工作者唯有把握大势、抢占先机,直面问题、迎难而上,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引领科技发展方向,才能肩负起历史赋予的重任。

“中国要强盛、要复兴,就一定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上提出的殷切希望,为我们在前沿领域乘势而上、奋勇争先,在更高层次、更大范围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指明了方向。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定信心,攻坚克难,我们就一定能不辱使命,不负重托,不断增强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实现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奋斗目标。

 

  (摘自:20180529日《 人民日报》01版)


 

人民日报评论员:坚定信心矢志不移自主创新

——二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两院院士大会重要讲话

 

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抓住了科技创新就抓住了牵动我国发展全局的关键。

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准确把握世界科技发展大势,深刻阐述科技创新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对广大科技工作者勇做新时代科技创新排头兵提出殷切希望,极大鼓舞着广大科技工作者矢志不移自主创新,极大激励着全党全国全社会万众一心向着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伟大目标奋勇前进。

当今世界,谁牵住了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谁走好了科技创新这步先手棋,谁就能占领先机、赢得优势。这些年来,我国重大科技创新成果竞相涌现,一些前沿方向开始进入并行、领跑阶段,但科技领域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在科技创新的大赛场上,我们不能落伍,必须迎头赶上、奋起直追、力争超越。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中国要强盛、要复兴,就一定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需要建设世界科技强国!”

在日趋激烈的全球综合国力竞争中,我们没有更多选择,非走自主创新道路不可。实践反复告诉我们,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重要场合讲过,核心技术是我们最大的命门,核心技术受制于人是我们最大的隐患。只有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其他安全。只有以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为突破口,努力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才能把创新主动权、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只有自信的国家和民族,才能在通往未来的道路上行稳致远。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创新从来都是九死一生,但我们必须有“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豪情。面向未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最重要的就是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步伐。在创新过程中,既不能妄自菲薄,也不能妄自尊大,必须认识到,自主创新是开放环境下的创新,绝不能关起门来搞,而是要聚四海之气、借八方之力,深化国际科技交流合作,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深度参与全球科技治理,在更高起点上推进自主创新。

自力更生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奋斗基点,自主创新是我们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必由之路。广大科技工作者以强烈的创新信心和决心,勇于攻坚克难、追求卓越、赢得胜利,积极抢占科技竞争和未来发展制高点,就一定能肩负起历史赋予的重任,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创造辉煌业绩。

 

  (摘自:20180530日《 人民日报 》01版)


 

 

人民日报评论员:构筑强大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

——三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两院院士大会重要讲话

 

“实现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我们必须具有强大的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高度,明确提出了推进科技创新的具体要求,为我们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指明了方向。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发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号召,在更高层次、更大范围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明确我国科技创新主攻方向和突破口,我国的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得到显着提升。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必须坚持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为实现伟大梦想构筑强大的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

推进科技创新,就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引领科技发展方向。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提升国际竞争力、增强综合国力、保障国家安全的战略支撑。必须强化战略导向和目标引导,强化科技创新体系能力,加快构筑支撑高端引领的先发优势,加强对关系根本和全局的科学问题的研究部署,在关键领域、卡脖子的地方下大功夫,力争实现我国整体科技水平从跟跑向并行、领跑的战略性转变,在重要科技领域成为领跑者,在新兴前沿交叉领域成为开拓者,取得标志性科技成就,创造更多竞争优势;必须抓住基础研究这一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瞄准世界科技前沿,抓住大趋势,下好“先手棋”,打好基础、储备长远,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夯实世界科技强国建设的根基。从根本上说,只有以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为突破口,努力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才能把创新主动权、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推进科技创新,就要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抓住了科技创新就抓住了牵动我国发展全局的牛鼻子。要提供高质量科技供给,着力支撑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以信息化、智能化为杠杆培育新动能,优先培育和大力发展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构建产业体系新支柱,做大做强数字经济,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推动产业技术变革和优化升级,推动制造业产业模式和企业形态根本性转变,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要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科技创新的落脚点,把惠民、利民、富民、改善民生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方向;要用好工程科技这个推动人类进步的发动机和产业革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有力杠杆,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瞄准经济建设和事关国家安全的重大工程科技问题,在前瞻性、战略性领域打好主动仗。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构筑强大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我们就一定能实现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伟大目标。

 

 (摘自:20180531日《 人民日报》01版)


 

人民日报评论员:深化改革着力激发创新活力

——四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两院院士大会重要讲话

 

创新决胜未来,改革关乎国运。

“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提升创新体系效能,着力激发创新活力。”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就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作出了进一步部署,对推进科技创新的政策和制度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认真学习贯彻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把科技体制改革引向深入,必将最大限度解放和激发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所蕴藏的巨大潜能,有力推动我国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显着提升。

如果把科技创新比作我国发展的新引擎,那么改革就是点燃这个新引擎必不可少的点火系。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深化改革激发创新活力,科技体制改革全面发力、多点突破、纵深发展,主体架构已经确立,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实质性突破。加强创新驱动系统能力整合,打通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通道,改革的深化,不断释放创新潜能,加速聚集创新要素,提升了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这些年来,我们之所以能实现科技事业的历史性、整体性、格局性重大变化,在更高层次、更大范围发挥了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正得益于科技体制改革激发的强劲创新活力。

科技领域是最需要不断改革的领域。当前,我国科技体制改革还面临一些有待解决的突出问题。其中,有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还不强,科技创新资源分散、重复、低效的问题,存在“项目多、帽子多、牌子多”的现象,科技投入的产出效益不高,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实现产业化、创造市场价值的能力不足;有相关领域改革进展滞后于总体进展的问题,主要体现在科研院所改革、科技和金融结合机制的建立健全、创新型人才培养等领域,同时,科研人员开展原创性科技创新的积极性还没有充分激发出来。解决这些问题,尤须科技体制改革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闯难关,破除一切制约科技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就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部署和要求,坚持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要优化和强化技术创新体系顶层设计,激发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各类创新主体的创新激情和活力,培育一批核心技术能力突出、集成创新能力强的创新型领军企业。要高标准建设国家实验室,推动大科学计划、大科学工程、大科学中心、国际科技创新基地的统筹布局和优化。要让市场真正在创新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加快创新成果转化应用,加大知识产权保护执法力度,把人的创造性活动从不合理的经费管理、人才评价等体制中解放出来。只要我们以问题为导向,以需求为牵引,在实践载体、制度安排、政策保障、环境营造上下功夫,在创新主体、创新基础、创新资源、创新环境等方面持续用力,创新活力必将充分激发,发展潜能必将充分释放。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坚决破除阻碍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让一切创新源泉充分涌流,我们就一定能抓住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在日益激烈的全球科技竞争中抢占先机。

 

  (摘自:20180601日《 人民日报》01版)

 


 

车俊在全省对外开放大会上强调

坚持“一带一路”统领 全面推进开放强省

袁家军主持 葛慧君出席

 

省长袁家军主持,省政协主席葛慧君和副省以上领导出席。会议表彰了2017年度省外贸十强县(市、区)、十佳国际投资企业、十佳开放平台、十佳对外合作单位,杭州、宁波、舟山、义乌、嘉善经开区、阿里巴巴、万向集团负责人和外国专家代表作了典型发言。

车俊指出,改革开放40年来的历程,是一段从封闭走向开放、从贫穷走向富强的辉煌历程,更是一段解放思想和改革开放相互激荡、观念创新和实践探索相互促进的变革历程。源自于“打开国门搞建设”的历史抉择,源自于“立足全局发展浙江、跳出浙江发展浙江”的战略指引,源自于“进一步打开国内经济和参与国际经济合作相得益彰通道”的时代要求,我们一步接着一步、一个阶段连着一个阶段,书写了开放图强的壮丽篇章。新时代,要发展、要创新、要美好生活,必须毫不动摇走开放发展道路。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八八战略”实施15周年。纪念这个重要时间节点的最好方式,就是旗帜鲜明推动“八八战略”再深化、改革开放再出发。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对外开放重要思想为引领,牢固树立开放强省鲜明导向,在风云激荡中不断开辟对外开放新境界,以高水平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

车俊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对外开放的重要思想,为做好新时代对外开放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浙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萌发地和改革开放先行地,当好学习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对外开放重要思想的模范生,我们责无旁贷。必须更好肩负起新时代对外开放的新使命,努力在参与和服务“一带一路”建设上走在前列,到2020年基本建成现代物流枢纽、国际科创产业合作高地、新型贸易中心、新兴金融中心、国际人文交流基地;在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上走在前列,初步建成高品质产品产销基地和高质量外资集聚地、高水平对外投资策源地、高层次人才创业地;在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上走在前列,使各领域营商环境指标达到国际公认标准的先进水平。

车俊强调,要紧紧聚焦“一带一路”统领,构建全面开放新格局。全力打造“一带一路”重要枢纽,全面实施打造“一带一路”枢纽行动计划,找准中央总体目标与我省特色优势的结合点,把握地方参与互联互通建设的切入点,拓宽技术孵化转移与知识产权保护的契合点,打造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更多特色亮点,更好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全力优化省域开放发展格局,大都市区要成为开放发展的引领区,大湾区要成为开放发展的主战场,大花园要成为开放发展的新亮点,推动省域开放层次全面提升。全力发展更高水平的国际贸易和投资,深入实施多元化战略和国际竞争力提升战略,采取更大力度招引高质量外资,坚持“跳出浙江发展浙江”,积极防范和化解国际经贸风险。全力建设新时代高能级开放平台,突出先行先试、创造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经验;做强开放型经济,用发展实力、发展质量说话,并以一流担当办好重大国际会展活动。全力推进国际人文交流合作,大力加强国际友城建设,把教育合作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多办一些群众喜闻乐见、普遍受益的交流活动。全力加强营商环境建设,锚定“国际一流”目标,全面深化对外开放领域“最多跑一次”改革,以此为牵引系统集成推进营商环境建设,全面提升企业的满意度和获得感。全力培育高素质国际化人才队伍,牢固树立“人才为王”观念,将我省打造成为全球人才追逐梦想、实现梦想的理想创业地,创造美好生活、享受美好生活的理想居住地。

车俊宣布,为更好推动对外开放各项工作的落实,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对外开放的最新讲话精神,省委、省政府决定推出10项新的对外开放重大举措:大手笔谋划推进自贸试验区2.0版,先人一步打造以数字贸易为标志的新型贸易中心,下大力气把杭州大江东、宁波杭州湾新区打造成为标志性、战略性改革开放大平台,以更大创新力度建设高质量外资集聚先行区和境外并购回归产业园,对标世界一流水平打造宁波舟山国际枢纽港和“义新欧”班列统一品牌,加快培育进口商品“世界超市”,充分发挥世界浙商作用、打造各具特色的“华商之窗”,精心打造一批国际人文交流平台,下决心在对外开放体制机制创新上实现新突破,实施新的富有竞争力的对外开放政策,以更大的力度把新时代对外开放推向纵深。

车俊强调,各地各部门要以改革创新精神,把对外开放工作放在突出位置,主要领导要扑下身子亲自抓,重大开放平台建设亲自联系,重大外资项目亲自招引,重大开放体制创新亲自谋划,重大开放活动亲自参加,推动对外开放的各项重大举措一一落地见效。

袁家军强调,要坚持“一带一路”统领,贯彻落实构建全面开放新格局的意见,全面实施打造“一带一路”枢纽行动计划,加快推进开放型经济高质量发展,努力走在开放发展前列。要坚持开放强省导向,做强开放平台,打造“一区一港一都一班列一网一会一站一通道一桥”开放大平台;做强开放通道,推进海港、陆港、空港、信息港联动发展,实现陆上、海上、天上、网上联通,加快建设开放大通道;做强国际贸易,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不断提升“浙江制造”“浙江服务”国际竞争力,打造新型贸易中心;做强龙头企业,着力培育一批外贸骨干龙头企业、外贸综合服务企业、本土跨国公司。要坚持改革促开放,全面改善外商投资环境,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打造知识产权生态最优省。

会议以视频形式召开,各市、县(市、区)设分会场。在杭省部属各单位主要负责人,各市、县(市、区)党委和政府主要负责人,开放开发平台主要负责人,开放型经济龙头骨干企业代表等在主会场参加会议。

 

(摘自:20180510日《 浙江日报》01版)

 

 

 

 

相关附件

最受关注

门户网站 部门子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