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金法
康熙三十三年(1694),山阴州山(现柯岩街道州山村)乡里的一位私塾先生吴楚材与其侄子吴调侯,编着了一部《古文观止》。后又在康熙五十年(1711),与朋友周之炯、周之灿兄弟,合作编纂完成了《纲鉴易知录》。
可能连编者做梦都没想到的是,《古文观止》这本书作为散文选本,在其后三百年间成为了最受读者欢迎的古文范本,其影响超过了以往任何一本文章选着。
自康熙以迄清末,中国的一般私塾读的书主要是《诗经》、《四书》和《古文观止》、《唐诗三百首》,其他经籍远不如这四种书普及。这四部书前两部是为科举考试、构建礼仪准则服务的,而作为鉴赏与应用主要是后两部。《古文观止》与《唐诗三百首》成为清代以来影响最为深远的两部书,被认为是中国传统文学通俗读物的双璧。
同样,《纲鉴易知录》也是清代时史书中流行最广的一种,这部书从上古传说中的盘古氏直到明末,只有一百○七卷,180万字,可谓“言简意赅”。 自问世后,自清朝至民国,风行二百余年不衰。1911年鲁迅发表小说《怀旧》,其中有个细节,私塾先生以《纲鉴易知录》作为鉴辨得失的标准,可见该书在当时已十分普及。
一、人生历练及编纂初衷
吴楚材(1655-1719),名乘权,字子舆,号楚材。楚材兄弟四人,他排行老二。自幼聪敏好学,尤好经史,他童年就有志读史,人称其嗜“古学”而“才器过人”。接受科举帖括之学(注:所谓帖括之学指的是,舍四书五经,专门钻研为应付考试而设),本想有一番作为,殊料16岁那年,患足疾,一病数年,足疾折磨甚时常卧床不起。足疾虽阻碍了他科举仕途,但磨砺了他发愤之心,期间一心攻读经史,《左传》、《史记》、《汉书》、《三国志》等史籍及四书、五经等,待足疾愈,学识大进。
清康熙十七年,吴楚材投奔时任福建巡抚的族伯吴兴祚,开始幕宾生活。除日常公文应对之外,还为其子秉钧、秉信伴读。康熙二十一年吴兴祚调任两广总督,楚材仍随其左右,深得器重。康熙二十八年(1689),吴兴祚遭弹劾。不久,吴楚材离开总督幕府归家。
回到家乡,吴楚材始设馆授徒,当起塾师。他的侄子吴调侯幼承家学,常与族叔楚材砥砺古文,跟随族叔一道在家乡教书。楚材在传道授业时,每每见学子寒窗苦读,要遍览《六经》、《诸子》,期间颇生厌倦之情形,遂生一念,是否在浩瀚的古文中,择其精华搞一个简读本,以方便学读。于是他一边授课,一边琢磨,与吴调候一起着手给童子编纂授学讲义,叔侄俩逐年讲授逐年编纂,对古文的研读越来越深入,讲义越编越精。以至于他在《古文观止序》中写到:“间有好事者,有所许可辄收录数则以去,乡先生见之者必曰:‘诸选之美者毕集,其缺者无不备,而讹者无不正,是集古文之成者也,观止矣!宜付之剞劂,以公之于世。’”
俩人听罢乡贤赞誉,怦然心动。后来,他们“辑平日之所课业者若干首”为一书,将它寄给族伯吴兴祚审阅。吴兴祚时任归化城(今呼和浩特市)右翼汉军副都统(八旗武职正二品),收到书稿后,“批阅数过”,以为此书于初学古文者大有裨益,便于康熙三十四年(1695)端午节为该书做序,且亟命付梓。
吴兴祚在序中写道,“二吴”选编古文,是为了“正蒙养而裨后学”。抱着这样的出发点,“二吴”选目时态度公允、客观,打破门户之见,摒弃前人编写古文选本时尚理、尚文等弊端。《古文观止》经吴家三辈人的努力终于问世了!而“观止”一词,突出了该书的编选意图就在于尽善尽美,一览此书,即可“观止”古文矣。
在《古文观止》付梓出版十年后,楚材又在策划另一大事。中国历史悠久,文化典籍浩如烟海,如能将几千年的浩翰历史精缩编印成一部简明通史,既满足自己对史从小至老“未尝一卒读”之宏愿,又能给初学者提供方便易学的教材,那该多好!这是吴楚材编《纲鉴易知录》的初衷。
《纲鉴易知录》始编于康熙四十四年(1705)。是时,吴楚材任范时崇【闽浙总督(1663-1720),字自牧,号苍岩】幕宾。一位私塾先生两次出任给封疆大臣当“师爷”,足见其才学、功底及其为人品质。范时崇赞评说“楚材须髯垂腹,风采伟然,每与谈天下事,如决江河而东注,无不汩汩中机宜。每独据一案,羽檄倥偬,目下十数行,手握管点注,笔削可否。言论应对精敏,凌杂琐细,无一事一言不罗列胸中。”楚材在幕宾公余,与同乡周之炯(静专)、周之灿(星若)兄弟,历时六载,于康熙五十年编辑完成《纲鉴易知录》,并于当年刊行。在以后的二百余年中,《纲鉴易知录》刊刻了二十余次,并译成外文,传播海外。
二、两部巨制的精妙之处
《古文观止》系古代散文选编总集,12卷,收录了我国古代上起东周下至明末的散文222篇,虽比较一些选本所选篇目不算多,但它能重其所重,轻其所轻,既兼顾朝代,又照应体裁,突出经世致用的导向。思想上崇尚民本思想,主张君正臣廉,反对宦官乱政;艺术上注重选录短小精悍,易于成诵的佳作。其所选录的文章皆为流传广泛的名作,譬如《曹刿论战》《宫之奇谏假道》《召公谏厉王弭谤》《过秦论》《论贵粟疏》《报任安书》《桃花源记》《师说》《捕蛇者说》《石钟山记》《前赤壁赋》《报刘一丈书》《五人墓碑记》等等,且体裁丰富,有论说、传记、抒情散文、应用杂文、游记、寓言等等,几乎应有尽有。
在编排上,一改前人按文体分类的习惯,而以时代为经,作家为纬,每个时期都有重点作家和作品,这样就打破了以往按文体分类结果繁复混杂的传统分类法。并充分发挥自己在历史地理、文字学和古典文学诸方面的较好素养,对各篇文字作必要的训释,发表一些评说,使读者可以清晰地纵观到古文发展的脉络和正确把握不同作家的不同风格,便于更全面地理解。
《纲鉴易知录》是吴楚材针对“古代史籍浩如烟海,汗牛充栋,难以卒读”之情形,总结规避历代文人编史之不足,创新吸纳纲目体史书本简明之便利的又一巨制。编辑的依据主要是:从太古神话传说时代直到战国,依据刘恕的《通鉴外纪》和金履祥的《通鉴·前编》;从战国到五代这一千三百多年,据朱熹的《资治通鉴纲目》,“纲”和“目”分列的体例也仿照此书;宋元两朝据商辂的《续资治通鉴纲目》;明朝部分依据朱国标从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节抄的明纪钞略。从这些大部头书中精选材料,删繁就简,从上古传说中的盘古氏直到明末。
《纲鉴易知录》其精妙处,在该书抓住了主要的史实梗概,称得上是疏而不漏,文浅事明。而且不放过所有的历史大事,历史重要风云人物。叙事简洁明了,通俗易知,年经事纬,力求平实。有一编在手,诸史于胸之效。
楚材认为《纲鉴易知录》最好的用途在于“便于检阅,自备遗忘,藏之家塾以授弟子。”如其在序中所言“《资治通鉴》固须全读,但……卷帙太繁,岂能一概记诵?势不得不删,然信手删去,尽失头绪,如何看得明白,兹则细加斟酌,事之原委,人之始末,起伏照应,明若观火。”
三、传世意义深远
两部巨制影响世人300多年,其中有不少文人、学者甚至伟人。
在湖南韶山毛泽东故居,陈列的橱窗里,赫然放着一本《纲鉴易知录》。此书是他1910年在韶山本地东茅塘私塾念书,塾师毛麓钟教他读的。这一部简明扼要的中国通史读本,正是当年私塾中常用的教材。《纲鉴易知录》是他读的第一本中国通史着作,使少年毛泽东首次获得了系统的中国历史知识。此书也是毛泽东酷爱阅读的历史作品之一,曾多次推荐给广大干部学习研读。《纲鉴易知录》何以能产生深远的影响呢,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历史系教授、博士生指导师陈祖武先生曾有精辟的论述:惟其易知,因而数百年来一直为初学者所喜;惟其得体,这部书又能得到史学工作者,尤其史学编纂者的重视,确乎雅俗共赏。
鲁迅先生评价《古文观止》时认为它和《昭明文选》一样,“在文学上的影响,两者都一样的不可轻视。”
当代文学巨匠巴金在回忆其一生创作道路时,就曾坦言:“《古文观止》中的222篇散文,实终生难忘之启蒙老师。”
台湾着名画家、作家梁丹丰对《古文观止》有精辟的论述:“真是好书不厌百回读,随着岁月的流逝,由当日的不能甚解到若有所得,由强记死背到豁然而悟……直到今天,这些前人集智慧大成的好书,是良师,更是益友!……让我一生都将受用不尽!我常想:中国人拥有这样巨大的智慧宝库,实在应该引起全民共识,去珍惜研究!”
南怀瑾先生高度评价《古文观止》和《纲鉴易知录》,他曾说“你们知道《古文观止》是谁编的?你们诸位知不知道?是当年乡下教私塾的老师编的,影响了中国几百年!这些人贡献这么大,真是了不起。中国过去的读书人,在民间默默地做学问,留下的名着很多,培养的人才也很多,贡献很大很大。”“我说《资治通鉴》你们不要研究啊!司马光是写给做皇帝的看的,《贞观政要》呢,是写给做领袖看的,你们不要再研究了。那么,你读历史读什么呢?《纲鉴易知录》,先把它读会,这部书是一部中国通史,由《纲鉴易知录》再配合几部我前面讲的书,中国文化一定行了!” (摘自《国学与中国文化》——南怀瑾先生)
……不必引用更多名家评说,两部巨制对后世的影响之大毋庸赘言。
后述:鉴于吴楚材在编选古文、通史上的卓越成就。为传承先贤的耕读文化,弘扬治学精神,柯桥历史古镇保护利用办公室正在策划,将选古镇的合适老台门,陈列吴楚材等名仕的生平事迹,计划开设设国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