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 做好新时代人民政协工作
当前所在的位置:
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 做好新时代人民政协工作
发布时间:2018-03-20 15:12:00 信息来源:

   

李曰军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深刻认识这一新的重大判断,对于我们深刻理解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把握新时代人民政协工作的主攻方向和着力重点,更好地履职尽责,具有重要意义。 

  在纷纭复杂的社会矛盾中,找出主要矛盾,突出中心,保证重点,牢牢抓住主攻方向不放,带动各项工作全面有序发展,这是我们党的一条宝贵经验。其理论依据,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主要矛盾的思想。毛泽东同志在《矛盾论》中指出,在复杂的事物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矛盾存在,其中必有一种是主要矛盾,由于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或发展。决策者的任务,就是全力找出主要矛盾,捉住了这个主要矛盾,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同时,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是发展变化的,矛盾不是一成不变的。新中国成立后,在不同历史时期,社会主要矛盾先后经历了几次重大转变。从新中国成立到土地改革完成,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大众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国民党残余势力之间的矛盾。从1953年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的过渡时期,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我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阶段,1956年党的八大报告指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作了规范的表述:“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党的十二大到十八大都沿用了这个表述。九十多年来,中国共产党从小到大、由弱到强、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认识、捉住并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历史。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崭新表述,反映了当代我国新的时代特点,反映了社会主义改造完成60多年来、改革开放4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五年来我国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和巨大历史成就,提出了当前和未来相当一段时间内党领导人民共同奋斗所要解决的问题,是通过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分析得出的正确结论,是制定党和国家大政方针的基本依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必须认识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做好人民政协工作,必须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把握这一变化对政协工作的新要求,才能更好地履行职责。 

  第一,把握政协工作主攻方向的新要求。这就是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围绕着力促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来谋划政协工作。重点是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特别是要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的攻坚战,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的战略部署献计出力,围绕两个十五年的战略安排建言献策。 

  第二,把握政协协商民主建设的新要求。随着我国总体上实现小康,不久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广泛,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我国面临的发展已经不仅仅是经济的发展,而是需要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全面发展。人民政协在围绕满足人民群众对更加美好生活向往协商议政时,要特别发挥好人民民主重要实现形式的作用,发挥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重要渠道和专门协商机构的作用,发挥好各党派团体和各族各界人士发扬民主、参与国是、团结合作重要平台的作用,为满足人民群众对民主的更高要求作出应有的贡献。要进一步加强政协协商民主建设,把协商民主贯穿履职全过程,推进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拓展协商内容、完善协商格局、规范协商程序、丰富协商形式、增强协商实效。要推动协商民主向基层延伸,向企业、厂矿、街道、学校、社区、农村延伸,探索网络协商、远程协商,让越来越多的人能够通过人民政协参与民主协商,增强对民主的参与感、获得感,推动巩固和发展生动活泼、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第三,把握发挥政协统战功能的新要求。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必然带来各种复杂的社会矛盾和问题。美好生活的需要,不仅要以物质文化需要为基础和前提,还包括人们的主观价值判断和选择,而社会不同群体和阶层的理解千差万别。比起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是更高的努力方向。解决新时代的社会主要矛盾,过程会更复杂,遇到的问题会更多、挑战会更大,付出的努力会更艰辛。人民政协要发挥统战组织的优势,坚持大团结大联合,坚持一致性和多样性的统一,多做扶危济困、排忧解难的工作,多做引导预期、解疑释惑的工作,多做协调关系、化解矛盾的工作,着力协调和处理好我国重大社会政治关系,特别是推动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和海内外同胞关系和谐,找到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从而凝聚起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磅礴力量。 

  第四,把握政协履职能力建设的新要求。解决新矛盾,需要新本领。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对全面增强党的执政本领作了部署,强调我们党既要政治过硬,也要本领高强,要增强学习、政治领导、改革创新、科学发展、依法执政、群众工作、狠抓落实、驾驭风险等八个方面的本领。习近平总书记还对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作了部署。这些重要部署和要求,是根据我们党领导十三多亿人的社会主义大国的需要提出来的,也是解决我国新的社会主要矛盾的必然要求。人民政协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织部分,这些部署和要求应当作为人民政协能力建设的努力方向,人民政协同样既要政治过硬,也要本领高强。面对新矛盾新任务,要清醒认识无论是委员队伍还是政协机关干部队伍,都有一个“本领恐慌”的问题,要始终把加强能力建设、增强履职本领摆到重要位置。要加强委员能力建设,着力增强委员的政治把握能力、调查研究能力、联系群众能力、合作共事能力,打造一支“懂政协、会协商、善议政,守纪律、讲规矩、重品行”的高素质委员队伍。要加强机关干部队伍能力建设,以机关党的建设为抓手,以政治建设为统领,聚焦忠诚干净担当,瞄准办文办会办事,着力提高机关干部队伍的整体水平,为委员履职提供有力的服务保障。 

    

(摘自《中国政协》,作者系全国政协办公厅研究室副主任)
【返回顶部】 【打印本稿】 【关闭本页】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柯桥区委员会办公室
绍兴市柯桥区电子政务办公室技术维护 浙ICP备05075892号

浙公网安备 330603020005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