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工荒”带来的沉思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调研理论>>调查研究

“用工荒”带来的沉思

来源: 日期:2018-08-02 访问次数:

孟文娟

绍兴凯尔海服饰是平水镇的一家规上企业,企业经济效益是一年比一年好。新春一过,企业董事长吕萍手里攥着排到9月份的订单,望着空荡荡一半空置设备的车间,一半是喜一半是忧。喜的是企业由于信誉良好,经济效益年年发展,客户的信赖度年年提高;忧的是,服装行业是劳动密集型企业,由于不少骨干技术力量,原为外地打工居多,现今由于子女入学问题得不到解决,不得不纷纷含泪离岗,尽管企业用了许多措施,费了很多的精力,但仍是无法挽留,企业员工从原来的500多人,到现今的只有296人。有一半用高价买来的设备不得不闲置,任其锈蚀;去年,企业不得不用低价转让一部分设备,但还有一部分设备空置着。“用工荒”和设备的“空置”浪费与企业发展形成了极大的反差,订单在手却无法让她眉开眼笑。她告诉我们,为了不辜负客户的期望,她和丈夫现在每天在奔波的一件事,只能找下家加工代理。而这样也并不能减轻她的压力,一方面由于对下家加工企业在质量问题和交付问题的不十分了解,企业不得不派员进行长期跟单,增加了生产成本,服装行业本来由于竞争激烈,使本就微利的企业更加压缩了利润空间;另一方面,对下家这些加工企业由于规模小,管理上松散不规范,也引起一向对管理要求严谨的她忧心和焦虑。

而另一家中禾竹木企业,老总任祥对员工们的迟迟不归也心焦不已。说起招工问题,任祥介绍:本地人大多由于经济条件良好,年青人受教育程度较高,大多选择管理岗位,而在本地中,大部分企业的普工和技术工人均以依赖为外地员工为主,外地员工已成为了本地经济发展中的一个支撑,尤其是山区乡镇,更凸现问题。在南部山区,象他们这样的企业,还有很多。因为用工问题,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不利。

骨干人才的流失,企业家们的惋惜

说起“用工荒”,吕萍至今对20176月企业中一名工作了18年的技术骨干员工袁燕燕的离岗无法释怀。她翻出了与袁燕燕的合照,描述二人在离别时,都是含泪抱头痛哭,虽是员工但尤如家人难舍难分,最后袁燕燕拉着她在企业门口拍了一张合照,指着门口企业厂名牌匾,带着无比的眷恋和自豪,含着眼泪说:“我是从原先的一块厂牌,而如今发展到四块厂牌合营,企业越来越好了,而如今,我却要走了。”

吕萍介绍,袁燕燕是安徽人,17岁来到企业工作,工作十分勤奋,从不叫苦叫累,她从一名最基础的修片工人,到小烫,到整烫,裁剪,掌握了服装企业的技术流程,后一步步提拔走到技术岗位,成为技术领班。并和企业中同是安徽老乡的员工结成夫妻,育有一儿一女两个孩子。由于夫妻俩都是勤奋踏实的人,吕萍也从不把她们当成是外人,18年来也结下了深厚的感情。20168月,袁燕燕儿子到了上小学的年龄,却因女儿计划生育超生,没有本地户口,导致孩子无法入学,丈夫只能带着两个孩子回家;一年来亲人的别离相思,儿女们的声声呼唤,让她虽带着对工作无法割舍的情感,也不得不作出最后痛苦的选择。

同是服装企业的平水一家规模型骨干企业,也遇上了同样类似的境况,企业一名工作了17年的骨干员工,从一名普工到车间主任,也因子女入学问题离岗,她先后带来的40多名小姐妹也相继一一离岗。技术骨干人才是企业发展的支撑,也是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这些多年在岗的骨干技术工人的流失,让这位企业家痛心不已。

象这样的企业还有很多,对优秀技术骨干人才的流失,多年的培养付之一炬,企业家们十分惋惜和痛惜。

对第二故乡的留恋,外地打工者的无奈

在绍兴凯尔海还有一名叫香云的员工,在企业工作了有十七年,已经把平水当成了第二故乡,在去年因孩子求学问题离岗回到家乡后,经常打电话来向一起工作过的小姐妹诉苦。由于家乡地处半山腰,生活条件艰苦且闭塞,而孩子求学需翻山越岭去十几公里以外的地方学习,她和丈夫一方面要面对生活的经济压力,不得不出山去工作,而另一方面因工作无暇顾及孩子翻山越岭去读书,每天要担忧孩子的出门安全,更加激起了这位外地员工对第二故乡的怀念。虽然她人离去了,但经常有消息回传,期望有一天能依旧回来工作。

学校硬件资源的过剩,大型的文体节目无法开展

2018622,平水镇人大主席团组织在平水镇的17名区人大代表赴上灶小学、平水幼儿园、平水镇中心小学专题就区人大代表金晓波提议的关于《局部放开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地就近入学准入条件,区别对待、局部调整、有序准入——关于要求调整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条件的议案》开展视察调研,笔者也随同参加了活动。

该镇教育总支书记施祖扬介绍,平水镇小学生源已从20044000多人,减少到2000多人,生源骤减原因主要来自三大部分:一是70年代以来的计划生育政策成效已逐渐体现;二是随着一部分家庭富起来后,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也越来越高,一部分生源流入市区;三是外地民工子女的入学率下降。

2017年,平水镇中心小学对红墙下小学进行撤并,这所存在了20多年的小学,从原有400多名学生,下降到至今的40多人,针对教师资源的浪费和学校资源的浪费,镇中心小学决定将该校学生生源全部并入平水镇中心小学。

目前,平水镇中心小学下属的上灶完小,占地20亩,现有13名教师分六个年段六个班级共55名学生,每个班级学生有57人、8人、11人不等,学校各项教育设施完善,学校在抓好教学工作的同时,积极抓好学生的素质教育,开设了中医和计算机课堂,还设有中草药基地,充分培养学生的兴趣所长。但由于计划生育独生子女带来的人口减少效应;以及由于山区年轻人外出打工、子女随迁;再加上因受外来流动人口子女入学条件限制等影响,学校从10多年前的650名学生急剧减少到如今的55人,其中一年级5名学生中,2人为本地生源,3人为流动人口生源,学校至今无法举办大型的体育活动。不仅仅是上灶小学,在平水镇其他三所完小也同样是类似情况,王化小学有学生37人、横溪85人、玉安小学81人。教学资源的浪费空置现象严重,代表们为此深感痛心和扼叹!

而镇中心幼儿园下属的3所幼儿园和4个教育点现状,平阳幼儿园只有161个班,西湖桥幼儿园3个班56人,上灶幼儿园1个班16人,王化寺前教育点8人,横路教育点8人,横溪教育点18人,红墙下教育点16人,也均出现生源严重不足现象。

调整山区和半山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准入条件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更是一个家庭的未来。大量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无法入学,极大地影响了父母们居留柯桥区工作的意愿。另一方面,这些外来熟练技工和优秀员工,正是企业创造财富的主力军。如果因为政策因素而让熟练技工无法留驻,将是柯桥区基层企业的一大损失,将间接地影响到当地的长远发展。以平水为例,作为柯桥区南部的副城中心,因为教育问题而难以集聚人口,不仅影响企业的发展,也不利于集镇的大规模开发建设。特别是近几年平水新城一批三产服务业的超大项目纷纷落地,而人口的稀少、人气的冷落正是三产业的最大“克星”。因此,很有必要从区域全面发展的角度来看待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问题。

为此建议:区别对待、局部调整、有序准入,调整山区和半山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准入条件。

    1、区别对待。由于山区、半山区、欠发达乡镇的经济发展程度、企业发展水准、人口集聚程度与城市或经济开发区有着很大的区别,因此,我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的政策不能以经济发达地区为准绳,必须区别对待。区委、区政府有必要在经过全面、详实的调研后,就山区、半山区、经济欠发达乡镇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出台专项性的政策,使得我们的教育能更好地服务当地经济,而不是阻碍。

    2、局部调整。根据我区出台的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报名入学政策,造成山区、半山区、欠发达乡镇教育困局的具体条文主要有两点。一是初始段教育(即幼儿园小班、小学一年级、初一),要求学生家庭出具“父母养老保险、计划生育、居住证、合法住房、劳动合同”这5项证明,其中计划生育一款随着我国二胎政策的推行,原本的独生子女要求应自然作废,即使有二胎之外的超生状况,也不能把对父母错误的惩罚加到无辜孩子的身上。教育是每个孩子天赋权利,本着中央“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父母的错误应从另一个层面进行处置,而不应在孩子的教育权上设置障碍。二是非初始段教育(即幼儿园大中班、小学二-六年级、初中二-三年级),要求学生家庭出具有产权住房的证明,这对绝大多数打工的外来务工家庭而言更是难上加难。这项政策设计的初衷是为了抑制无序流动人员对城市等人口、产业密集区教育秩序的冲击,事实上却对山区、半山区和欠发达乡镇的外来务工子女入学造成了“误伤”,并导致了熟练技工的流失。因此,建议政府部门局部调整政策,或出台相关补充办法,对山区、半山区和欠发达乡镇外来务工子女入学降低那些不必要的门槛。

    3、有序准入。要求降低山区、半山区和欠发达乡镇的外来务工子女入学门槛并非完全不设门槛,鉴于各地的情况不同,门槛必须有高有低,而不是一刀切。对一些尤其偏僻的乡镇,本来就生源较少,再去限制外来务工子女子女入学,就显得没有这个必要。而对一些半山区的、欠发达乡镇的入学门槛,则宜以“有序准入”为圭臬,即以用工单位的大小(规模、销售、利税社保等)、熟练工人的多少、外来务工人员的状况为参考依据,有序地安排外来务工子女就近就地入学。(作者系平水镇人大宣传信息员)

相关附件

标签: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绍兴市柯桥区人大
绍兴市柯桥区电子政务办公室技术维护 浙ICP备05075892号

浙公网安备 330603020005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