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汛桥镇以转型升级促“产城融合”的路径探析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调研理论>>调查研究

杨汛桥镇以转型升级促“产城融合”的路径探析

来源: 日期:2017-05-24 访问次数:

陈晓峰

    

    产城融合是指产业与城市的融合发展,是产业、城镇、人口三者之间有活力、持续向上的和谐生态模式。产城融合实现的首要路径是产业,而产业发展和城镇化则是两个相互支撑,协同发展,不可分离的过程。近年来,杨汛桥镇正在实施“第三次创业”,围绕“智汇小镇”的产业布局,实现就地城镇化。借助接轨杭州经济圈、连接柯桥主城区的区位优势,杨汛桥镇正在努力探索产城融合的新路径。2016年,全镇实现工业生产总值242.01亿元,固定资产投资     11.33亿元,财政收入4.99亿元,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038元。

杨汛桥镇顺应发展规律,因势利导,按照产城融合发展的理念,调结构,去产能,换动力,以现有的项目进一步带动引进新的智慧三产、文化创意、旅游保护开发、生态建设等项目,从而实现智汇小镇的终极目标。

    一、杨汛桥镇产城融合建设的现状

    (一)经济转型呈新亮点

工业强镇地位进一步夯实,2015年位列全省70个百亿级工业强镇第11位。全镇服务业投资增长迅速,已超越工业投资领跑镇域经济,名列柯桥区前茅。“智汇小镇”成功申报市级特色小镇。连续多年成功举办中国·柯桥窗帘窗纱展,传统窗饰窗纱产业依托新兴“互联网+”走势良好,注册成立窗帘窗纱电商城。围绕浙江树人大学建设,世纪联华物流配送中心、学府新城项目建设正全面加紧展开。杨汛桥绿色大数据产业园、美丽宜居住宅产业化(装配式建筑)试点项目、中国传统文化原创园3个重大意向项目的落户落地配套工作正在有序推进中。建立风险动态监管机制,率先在全市成立首家镇级“金融服务合伙企业”,累计转贷金额已达2.08亿元,努力维护了区域经济稳定发展。

(二)现代农业有新发展

    着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强势推进畜禽清养行动,关停搬迁33家畜禽养殖场;加强农副产品品牌建设,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大力开展“平原绿化”工程,十二五期间累计完成新增绿化约600亩,成功创建2个省级森林村庄,3个市级森林村庄;完成全镇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工作,激活产权权能,有效促进农民增收;完善农村“三资”管理制度,加强村级财务管理。

(三)生态治理有新举措

坚持“问题在河中、根源在岸上”的治理原则,推进印染产业集聚升级,9家印染企业搬迁集聚至滨海;进一步深化“河长制”管理,落实127名一、二级河长责任,全面推进清河障行动,成功创建“清三河”达标镇;完成13个村居的生活污水集中收集工程;开展狐尾藻培育等生态治理技术试验、全国中小河流治理工程,新砌河坎约2000米,十二五期间累计清淤总量约25万方;全面实施“低小散”行业和工业小区整治、黄沙场、石料场整治等专项行动,整治“低小散”企业536家、小微排污企业58家,专项整治提升燃煤锅炉35台,淘汰黄标车182辆,浙江玻璃、南方水泥、浙江水泥3家企业全面关停,“杨汛蓝”成为新常态。

(四)城乡面貌有新变化

以“两路两侧”“四边三化”整治、“三改一拆”为抓手,结合主要道路、河道沿线违章、违建坟墓等专项整治行动,十二五期间累计拆除违章面积超80万方,营造了不敢违建、不能违建、不想违建的社会氛围;大力推进户外广告牌整治,完成杨江大道、紫薇路等主要道路沿线店招店牌统一更换;进一步推进征地拆迁工作,十二五期间累计完成拆迁约30万方,为项目落地、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保障;配合推进树人大学建设,完成杭金衢高速拓宽、杭金衢连接线两侧立面改造及杨绍线(杨汛段)和杨渔线(集镇段)拓宽工程,助力杨汛桥从交通节点向交通枢纽转变;围绕“智汇杨汛”的建设主题,建设美丽乡村打造了“一线二村三路四广场”为结构的美丽乡村精品线路,“江南桃源”、“品薇杨汛”等特色品牌亮点突出,提升了农村环境面貌。

(五)城市管理有新提升

坚持小城市管理与新农村建设“两促进”、“两不误”。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契机,全面推进路网、水网、管网建设;城镇生活污水收集系统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商住项目进展顺利,全镇已建成和在建10层以上高楼约50幢,城市雏形初步形成;在全区率先探索实施“数字城管”,创新城市精细化管理机制,成立交警站,规范集镇交通秩序;以美丽乡村西线示范带建设为载体,积极推进精品村、示范村创建;以“亮灯制”、月度抽查考核等为抓手,村居环境卫生面貌实现大变样;大力开展基层治理“四个平台”建设试点工作,镇级综合指挥中心进行试运行,基层治理能力又上新台阶。

二、目前杨汛桥产城融合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是产业与街区缺乏合理统一的规划。经济(产业)、社会发展与城镇总体规划间缺乏有机联系与协调;产业功能的差异性不显着,甚至工业园区区块重叠。

二是居住、工业和商业三类用地分布不均,导致土地资源不能有效配置;土地用途管理细碎,不符合用地综合发展趋势;集镇和农村结合部占用大量土地,被老旧房屋和低小散产业等低端利用。

三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占用着镇域内大量土地的产业结构都较为单一,产业的自主更新和创新能力较为薄弱,在单位土地上产生的工业产值已接近平顶,从源头上导致对城镇发展的动能培育较为滞后。

四是城镇配套设施完善尚需时日。目前,杨汛桥的公共基础设施供给不足,对外来高端产业的承接造成不便,同时在短时间内也无法支撑新兴产业和高端产业的发展。

    三、促进产城融合发展的建议

目前,经济发展的形势依然复杂多变,镇域综合发展进入新一轮竞争期,实力比拼进入新一轮洗牌期,纵观全省200个省级中心镇,对杨汛桥来说,标兵越来越强、追兵越来越近,镇域综合实力离省级中心镇第一方阵仍有较大差距。因此,必须牢牢抓住国家实施一系列重大规划的战略机遇期,坚持产城融合发展,不断完善符合杨汛桥实际的城镇化发展路子。坚持把握稳中求进的总基调,锐意进取促改革,脚踏实地谋发展,坚定信心,负重腾飞,努力推动杨汛桥各项工作取得新实效。

一是加强规划统筹,引领产城融合。充分发挥规划的龙头和引领作用,杨汛桥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总体规划已由区级层面会审通过,下一步要强化执行刚性。切实推行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城镇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相互衔接,尤其要推进产业和城镇规划深度融合,探索编制覆盖城乡全域的总体规划,加快构建统筹推进产城融合的规划体系。强化土地管理,集约节约用地,盘活土地存量,有效推进批而未供、供而未用土地利用。推动工业向园区集中、工业园区向城镇集中、农业向适度规模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最大限度地实现区域经济规模效应。

二是坚持产城一体,充分发挥产业对城镇的带动作用。按照有利用于产业发展的原则,增强城镇对资源要素的集聚作用,优化城镇空间布局,围绕产业发展需求完善城镇功能,以产业的增长促进城镇的发展,以城镇综合承载能力的增强支撑产业发展,有序推进产业园区化、园区城镇化、产城一体化。强化功能区块的差异化布局,避免工业园区功能重叠。

三是大力培育城镇特色产业,壮大镇域经济实力。一要坚持“工业强镇”和“服务业兴镇”两大战略。按照“一镇一业”、“一镇一品”的产业发展思路,根据杨汛桥自身的山水资源禀赋,立足于自身比较优势,明确产业定位,以住宅产业化、网络电商、现代物流、养老医疗等为重点,培育一批市场前景看好的主导产业,引导重点项目和工业项目向园区布局。大力发展面向农村和农业产业化的第三产业,使进镇人口进得来,留得住,能致富。二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组织策划包装小城镇招商引资项目,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积极参与各类层次高、面向广的招商引资会,通过杨汛桥目前较低的土地成本、劳动成本和优惠的招商政策,吸引企业投资发展。

四是运用市场机制,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当前杨汛桥城镇化水平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市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资金短缺。今后要加大财政资金引导的同时,充分用市场机制,多渠道筹措小城镇的建设资金。一要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发挥财政资金对城镇建设的引导撬动作用,建立财政支持城镇建设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在每年的财政预算中,要确定一定比例用于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二要整合落实配套资金。抢抓国家加大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和浙江省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的机遇,策划包装项目,争取上级支持。三要大力吸引民间资金,融社会资本用于小城镇建设。完善银企合作机制,积极运用银团贷款、融资租赁等方式支持产业项目落地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通过优化完善公共设施经营运行、吸纳民间资本建设基础设施等形式筹措小城镇建设资金。对于养老院、医院等公共服务设施可采取市场化运作、“公建民营”、“民办公助”、BTPPP等形式,弥补财政投入有限的不足。

五是要全面强化人在“产业-城镇”中的能动作用,提升生活新品质。产城融合中人是主体衔接角色,要坚持以人为本,创新公共服务提供方式,增加公共服务供给,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进一步增强群众获得感。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打造“学在杨汛”品牌,全面提升两大教育集团均衡化、优质化、现代化水平。依托浙江树人大学教育资源,建立幼、小、初、职、高梯队教育体系,积极发展职业教育、老年教育、家庭教育,建立终身教育机制。不断深化“平安创建”,打造“枫桥式”乡镇,确保社会和谐稳定。

目前,杨汛桥镇拥有交通区位、产业资本、资源要素、历史人文、生态环境等五大发展优势,还有一批务实创新的成长型企业,经济基础强、发展后劲足,为进一步提升产城融合建设,增强发展后劲,要大胆创新、积极推进产城融合,未来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必定会进一步增强。(作者系区人大代表、杨汛桥镇人民政府镇长)

 

 

相关附件

标签: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绍兴市柯桥区人大
绍兴市柯桥区电子政务办公室技术维护 浙ICP备05075892号

浙公网安备 330603020005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