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市柯桥区工商业联合会-困难与机遇共存 坚持与创新并重
当前位置:区工商联>>参政议政
困难与机遇共存 坚持与创新并重
发布日期:[2014-12-16]来源: 浏览:
  柯桥区工商联针对目前企业由于经济转型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阵痛期”症状,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理想信念教育实践活动的相关要求,根据工商联工作实际,于今年先后开展了主题走访调研活动,活动收到良好效果,现将走访调研相关情况汇总如下:

  一、走访基本情况

  今年,区工商联分四组分先后两次走访调研工商联会员企业共150余家,收集各类问题建议70余条,主要涉及融资、房产、税收、人才、用工、技术等多个方面,今年的走访调研工作较往年有以下三点创新举措:一是增设企业法律体检,通过设置100余项问答,了解企业实际面临的法律风险,帮助企业正确识别法律风险、有效防范与化解法律风险,加强企业的法律风险管理,保障企业可持续稳步发展;二是宣传推进五水共治,主要是围绕“百企联百村合力治污水”这一工作主题,动员号召更多的工商联会员企业以多种形式参与当地镇村和柯桥区的污水整治;三是挖掘“浙商好故事”,目的是通过寻找挖掘优秀企业家代表,宣传“正能量”,引导广大非公经济人士不断增强“四信”。通过走访调研,我们认为我区民营企业整体经营发展形势良好,但也面临着许多现实困难与问题,本文重点围绕走访过程中反映较为集中的五方面问题展开研讨。

  二、问题与困难

  (一)互保链条的反噬

  企业间互保已成为现阶段企业陷入困境的“最大黑手”,究其原因主要有三方面:宏观方面,6年前经济强刺激政策后遗症和目前宏观经济形势持续走低双重影响;微观方面,本地企业经过长期的经营发展已形成布局相对完整、对外竞争相对强势而内部竞争比较均衡的态势,大部分企业容易患上“相互依赖症”;客观方面,银行制度机制存在诸多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互保危机的发展。

  (二)盲目扩张的恶果

  目前,经营陷入困境的企业中有部分是由于“摊子铺得太开”、“涉足行业太多”而引发持续发展动力缺乏、财务成本负担加重、整体抗压能力下降等,最终导致企业面临危机。究其原因,根源是因为企业经营者贪图“暴利”和“快钱”,盲目进入“房地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等看似“高大上”,其实充满风险与危机的行业,一旦“触礁”,严重影响甚至拖垮主业,使原本辛辛苦苦经营良好的主业一夜间“付诸东流”。

  (三)转型升级的迷茫

  “产能过剩、环境污染、要素限制”等等因素都逼迫着企业必须走上“转型升级之路”。走访过程中,我们发现“转型升级”已成为所有企业家口中的常用词汇,但是如何真正做到企业转型,产品升级,却使大部分企业家陷入了不同程度的疑虑和迷惑。不少企业反映,转型升级之路面临种种羁绊:投入有限、研发支撑不足,新型技术工人短缺,知识产权易受侵犯等,让企业转型升级处处受阻。日益高企的融资成本和难以根除的隐性负担,让企业在转型升级之路上走的“步履蹒跚”。

  (四)坚持实业的艰辛

  走访过程中,我们见到了一大批坚守实业、埋头苦干的优秀企业家,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民营企业家对事业的执着和对社会的责任,然而在这背后却隐藏着许多艰辛与不易,“供求关系日益失衡、用工成本持续升高、融资成本居高不下、内部管理难度加大”等,这些实实在在的困难与挑战都成为这些企业发展路上的一只只“拦路虎”。

  (五)各类限制的无奈

  目前,企业税费、审批等各类隐性负担、限制偏重,也成为企业转型发展的“绊脚石”。如:走访过程中我们了解到一家企业因为生产规模扩大亟需新建两栋新厂房,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两栋新厂房必须同时通过验收方可正式投入生产,而且各类税费压力较大,审批手续涉及多个部门,直接导致首先落成的其中一幢厂房不能及时投入生产,企业因此遭受不必要的损失,企业家发展生产、办好企业的信心受到严重打击。

  三、建议及对策

  (一)从调整机制入手消除“互保阴霾”

  “互保危机”是现阶段企业和政府所面对的最直接、最重要,也是最棘手的问题。走访过程中,许多企业坦言,互联互保机制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实实在在提升了实体经济融资能力,效果不容否定。然而,现阶段其隐藏的“弊端”和“负面效应”已完全显露,银行间的非良性竞争及银行内部对贷款管理的缺失,又在一定程度上为这项融资机制增加了额外风险。部分企业呼吁,应进一步调整、完善相关体制、机制,最大限度消除“互保制度”带来的不良后果。

  短期而言,构建实施“斩断机制”。目前,区委区政府已在组织、制度、政策和行动层面对上述机制的实施采取了相关举措,对稳定局势起到了积极效果。但从走访结果分析,我们认为其中最关键的问题还是在银行,但这一“问题焦点”在区一级层面恰恰很难协调破解。所以应积极呼吁上级银行对柯桥的分支机构给予充分授权,因为这是消除“互保链风险”的关键所在。

  中期而言,促进担保体系完善。在银行信贷制度和理念短期内难以根本转变、而抵押和担保资源日益萎缩的情况下,我们建议政府考虑继续做大做强以政府财政出资为主的政策性担保公司、再担保公司和中小企业担保风险基金等政策性担保机构,解开担保链和阻断担保链的恶性传导,探索政策性担保机构参与一些重大“担保链危机”实例的化解。同时,建议建立信用担保和保险合作机制,加大推广小额贷款保证保险,引导企业以商会组织等为平台建立信用担保互助基金。组成风险池,逐步降减企业互保比例。

  长期而言,我们建议政府进一步加强对企业扎根实体的引导,鼓励和支持企业尝试通过多层次资本市场进行直接融资。调研过程中,我们了解到,一方面虽然区委区政府正在积极协调,努力帮助企业能从银行融资成功;但另一方面,仍有相当部分企业经营者对当前主要依靠银行进行间接融资的现象感到不足和困惑,希望建立、扩大企业直接融资平台和渠道。

  (二)从改变观念开始直面“转型挑战”

  “转型升级”应该是目前和今后很长一段时间企业和政府将共同面对的一道重要但却复杂的命题,无论是对解决当下企业经营和经济发展中诸多问题,还是对未来改革的力度和质量,都具有胜败在此一役的意义。正如一位企业家说的那样,“虽然非常困难,但是不转型就没有出路,不升级就代表倒退。”总结走访调研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我们认为企业的“转型升级”关键在于路径选择。

  一是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必须要有“稳定器”。制造业,尤其是传统制造业,在柯桥区主要是指“印染业”和“纺织业”等传统优势产业。就这些企业而言,我们认为转型升级并不意味着推倒重来,更多的是不断升级换代,按照市场和消费者需求,把企业的产品做到极致和完美。“布料”以及布料上的“色彩”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市场永远存在,某种意义上,没有真正的“夕阳产业”,只有落后的企业和落伍的技术。不容否定,“纺织业”和“印染业”竞争十分激烈,但是走访过程中我们发现,那些经营良好,前景可观的企业往往是那些在产品中不断融入科技含量、创新元素的“顶尖高手”。因此,我们认为,制造业的转型升级首先应该求稳,一步一个脚印将自己的产品做到行业领先,通过不断地更新换代、产品升级完成艰难转身。

  二是现代服务业的经济转型升级“驱动器”。就柯桥而言,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是促进经济结构全面转型升级的正确路径。理由有二:第一,柯桥拥有全球最大的纺织品集散中心——中国轻纺城,为现代服务业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第二,传统产业发展已进入“饱和”,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势在必行。区委、区政府历来重视服务业发展,提出“服务业兴区”的重点战略目标,今年上半年,完成服务业投资144.4亿元,增长16.1%,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49.8%。去年,我区的服务业增加值首次突破400亿元大关,达到436.18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提升到39.5%,增速位居全省、全市前列。但经管如此,我区的服务业仍然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特别是围绕“中国轻纺城”还大有文章可作。仓储、物流、电商、金融、信息、中介等生产性服务业,虽然在我区有所“萌芽”,但缺乏整体引导,很难“先人一步”形成气候。这些行业既拉长了企业的“微笑曲线”,又为区域经济结构整体转型提供了趁手的楔入点,因此,我们认为应该充分依靠“中国轻纺城”和“纺织”、“印染”两大优势产业,构建现代生产、生活服务业蓬勃发展的天然洼地,努力实现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双轮驱动”、融合发展,促进区域经济整体转型升级。

  三是制度机制改革为转型升级释放“红利”。转型升级的背后就是与相应的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相匹配的经济制度的转换和调整。因此,转型升级成功与否,关键要看是否切实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消除“制度陷阱”,创造“制度红利”。通过制度机制改革,为企业转型升级创造有利条件和发展空间。以更加智慧、绿色、包容式的产业发展政策推进企业、行业、区域经济三个层面的不断优化升级。我们认为关键要做好以下三项任务:任务之一,是正确处理好政府、市场、社会之间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到决定性作用,特别是要注重社会中介组织的培育和发展,引导其在政策制订、共性技术平台打造、产业危机预警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任务之二,是综合运用好法治、经济、行政、信息等治理手段。任务之三,是探索构建政府政策的科学制定、有力执行、动态调整、自我纠错的良性循环机制,统筹考虑各行业和各层次企业的发展情况,增强政策制订的科学性、公平性,避免政策的过度叠加以及出现政策上的“套利行为”、机会主义等,加强政策制度事前、事中、事后评估,健全评估标准,及时纠正不合理的政策制度。

  (三)从放低身段做起助推“企业涅

  新常态下,企业的“死亡”和“新生”共存,政府所能做的只有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和更加务实的服务引导和帮助企业在改革的“浪潮”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航标”。调研过程中,我们了解到,企业对政府简政放权、重视和发展民营经济等改革方向表示期待和欢迎。但也有不少企业反映企业现有生存环境并不如想象中那么优越,在生产、经营等诸多环节还存在许多掣肘,企业迫切希望政府能通过一系列改革举措持续优化政策环境,为企业和市场松绑。因此,我们认为政府应主动站到市场背后,放低身段做好以下三件事情:

  一是尽力消除企业隐性负担。走访过程中,不少企业反映,除正常缴税外,企业还要面对不少无法预料的隐性税负,这些或明或暗的负担,使企业无法轻装上阵。消除这一弊端的“良方”是尽快厘清政府部门“权力清单”,扫除部门利益的“阴暗角落”,使企业可以安心生产经营,全力投入转型发展。

  二是帮助企业破除创新阻力。创新是政府和企业共同的目标。但是现实中企业创新的过程和结果却往往不甚理想。走访过程中,一家高科技企业负责人反映:“企业即使克服了产品创新前期投入大、收效少的困难,产品开发取得成功后,申报专利和资金补助等的道路也并非一帆风顺”。正是因为现实的重重困难才导致许多企业宁可固守传统,望不断升高的成本和不断紧缩的利润兴叹,也不愿主动进行技术、产品创新。因此,我们建议从政府角度可以做好四件事情,激发企业创新动力:第一,彻底转换思维,管住“乱指方向的手”,让企业踏踏实实在市场上找到位置,为市场而创新;第二,优化企业创新激励政策,使企业能简便、快速、实在地享受到“政策利益”;第三,保护企业创新,加大仿冒产品打击力度,促进企业长远健康发展;第四,在创新园区内设置足够的“创新门槛”,让真正具有实力的企业享受相关政策优惠,促使创新园区切实发挥创新企业“孵化器”的作用。

  三是加速优化区域产业集群。目前,我区已初步形成一“小商品、大市场”,“小企业、大集聚”的产业集聚模式雏形,但是仍处在数量集群的初级阶段,在产业上仍属分散状态、层次不高、分工区域不明确,没有形成有机的分工协作产业链。因此,政府必须加强政策扶持和引导,促使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主动向关联的产业园区集聚,使园区成为产业密集带,相关产业紧密关联,依托园区规模经济和互保优势保障中小企业的发展,同时,园区企业的关联也有助于分解风险,保持企业的平稳发展。

  

                                                                                           作者:陈张球、倪霞敏、董宁宁

点击进入首页